格蘭特生平簡介,格蘭特歷史評價,格蘭特怎么死的?
尤利塞斯·辛普森·格蘭特(UlyssesSimpsonGrant,1822—1885),美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內戰時期最能干的將軍和著名的英雄,美國第十八任總統,重建時期的主要領導人。
1822年4月27日,格蘭特生于美國俄亥俄州的普萊曾特。父親叫杰西·魯特·格蘭特,母親叫漢納·辛普森·格蘭特,他是長子。1823年因父親做鞣制皮革的生意而移居到該州的喬治城,在那里度過了他的童年。他先在喬治城一所語法學校上學,接著到肯塔基州梅斯爾一所學校讀書,后在俄亥俄州利普里一所由長老會辦的學院中深造。他在學習期間并未顯露出眾的才華,只是以他熟練的騎術和能夠馴服烈馬而出名。
1839年,他進入著名的西點軍校。他是全班最好的騎手,也喜歡數學,在考試中曾取得良好成績。1843年,他以班上的中等成績(39名學生中的第21名)畢業,被任命為中尉,派到第四步兵軍駐在密蘇里州的圣·路易斯。在那里,他認識同班一個同學的姐姐,后來就同她結了婚。他參加過1846—1848年侵略墨西哥的戰爭,先是在扎卡里·泰勒將軍手下,后來他所在的團又受溫菲爾德·斯科特將軍指揮,先后參加過占領墨西哥城、委拉克魯斯等戰斗。墨西哥戰爭結束,他先后在紐約州一個港口和底特律駐防。1852年,格蘭特的團隊調到哥倫比亞河的范庫弗要塞,以后的兩年在西海岸渡過。這是他一生中最不得意的時期。1854年4月,他辭去職務,回到圣·路易斯經營一個小農場。1860年移居伊利諾斯州的蓋倫納,在父親經營的皮革店中工作。
林肯當選總統后,南部幾個州發動叛亂,脫離聯邦。1861年4月叛軍攻占薩姆特要塞,標志著內戰的正式爆發。格蘭特最初在蓋倫納幫助組織和訓練民兵連,后來應伊利諾斯州州長理查德·耶茨的要求,在斯普林菲爾德集訓新的民兵團隊。1861年5月,他被任命為上校,指揮伊利諾斯第二十一團,在密蘇里州戰斗。1861年8月7日,林肯總統讓他指揮一個旅,擢升他為陸軍準將。1861年下半年到1862年春,他率領部隊在西部戰場上一連攻克敵人幾個重要據點。田納西河上的戰略要地——肯塔基州帕杜卡;還有密蘇里州的貝爾蒙特等,都是由格蘭特率軍占領的。
在田納西州西北部,緊靠肯塔基州,有兩個堡壘,(亨利堡壘和唐納爾遜堡壘),都是南部叛軍的重要戰略據點。1862年2月6日,在海軍準將富特的炮艇護送下,格蘭特率領18個團,乘運輸汽船溯田納西河而上。炮艇首先轟擊了亨利堡壘,格蘭特的軍隊乘勢沖進去。但南部叛軍多數已退到坎伯蘭河畔的唐納爾遜堡壘。格蘭特部隊急行軍12英里,在富特受傷后,由格蘭特指揮這兩支部隊共27,000人,包圍了這個堡壘的18,000名敵軍。敵守軍司令西蒙·巴克納將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派人詢問投降條件。格蘭特回答說:“除了無條件投降外,任何條件都不能接受。”于是敵軍司令只好交出堡壘,13,800余人當了俘虜。格蘭特的這個重大勝利,使聯邦軍隊向敵境深入200英里,在田納西站穩了腳跟。從此格蘭特被人取了一個綽號:“限令無條件投降的格蘭特”,聲名大震。林肯因此把他提升為少將。
格蘭特指揮的另一個重要戰役是1862年4月6—7日在田納西州西南的夏伊洛。這一仗打得非常艱苦。由艾伯特·約翰斯頓將軍率領的南部盟軍40,000人,猛攻格蘭特所部的36,000人。聯邦軍被迫后撤,傷亡嚴重。但第二天,格蘭特在援軍幫助下發起反攻,一鼓作氣將敵軍擊潰,使南部軍隊傷亡慘重。
1862年10月25日,格蘭特被任命為田納西軍區司令官。
1863年,美國內戰進入了第二階段。聯邦軍逐步擺脫被動局面而進入主動進攻。重要戰役之一就是維克斯堡戰役。早在1862年11月,格蘭特大軍在炮艦協助下,沿密西西比河南下,向維克斯堡進軍。維克斯堡市只有5,000人,但它控制著密西西比河下游,位于高出水面250英尺的懸崖上。據守懸崖的敵軍居高臨下,可以用炮火直接威脅河上往來的船只。攻打這個要塞是很困難的。
從1862年秋到1863年7月,格蘭特一直在進行部署,征集給養,調兵遣將。他先強攻二次都遭到失敗。敵軍司令約翰·彭伯頓是南部聯盟總統戴維斯的寵將,決心不惜一切,固守維克斯堡。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認為,格蘭特不能勝任攻取該地的任務,紛紛要求林肯撤掉他的職務。但林肯深信格蘭特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司令官,堅決任用了他。格蘭特的部隊原來只有40,000萬人,1863年6月,增加到60,000萬。經過他的努力,維克斯堡的敵方守軍終于在1863年7月4日投降。這次共俘虜敵軍29,000人,是內戰中聯邦軍隊俘敵最多的一次。攻取維克斯堡的意義很大,因為它既是連接敵人東西兩個地區的鐵路樞紐,又是密西西比河上的重要軍事據點。攻克維克斯堡之后不久,密西西比河上敵人另一個強大據點——哈得遜港也被聯邦軍隊攻陷。整個密西西比河落到聯邦控制之下,聯邦船只在河上暢通無阻,“南部聯盟”的領土被切成兩半,其東部諸州失去了西部人力物力的供應。這對于南方最后的崩潰起了很大的作用。1863年夏,聯邦軍又在東戰場葛底斯堡獲得決定性勝利。
到1864年初,北方進行了軍事改組,改變過去各個戰區司令各自為戰的狀況,在陸軍方面實行統一指揮。3月9日,林肯總統任命格蘭特為“全軍大將軍”——中將銜的總司令,由他指揮全軍。林肯破格提拔格蘭特,是他長期以來細心物色將材的結果。林肯發現,比起其他將領,格蘭特具備了為指揮全軍大膽進攻敵人所需要的能力、膽識和氣魄。
在政治方面,格蘭特是北方認識到解放奴隸及武裝黑人重要性的少數將領之一。他在1863年8月向政府表示:“我從內心支持武裝黑人的工作,這個和解放黑人[的措施]一樣,是對于南部同盟的最沉重的打擊”。在談到黑人作戰能力時,他強調指出:“他們會成為優秀的士兵的,而且把他們從敵人那里爭取過來,就削弱了敵人,并且在同樣程度上加強了我們。”他對一位朋友說過:“在叛亂發生的早期,我就清楚地認識到:北方和南方,除非作為一個國家,是不能和平共處的,而這個國家便是一個沒有奴隸制的國家。”在格蘭特的部隊里,最勇敢的主力是由黑人士兵組成的。所以,當格蘭特出任總司令,并從西線調到弗吉尼亞戰線時,他把西線的白人部隊交給他的繼任者,但堅持要把曾經跟他一起在西線作戰的20,000多名黑人士兵調到弗吉尼亞來。
在軍事方面,格蘭特不但有軍事才能,而且在過去二年的戰斗中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有一次,有人向他請教作戰的藝術。這個人滿以為他一定會引證世界上的軍事權威的話。但是他回答說:戰爭的藝術很簡單,從根本上說,應該是:“發現你的敵人在什么地方,就盡可能迅速地抓住他,使出全力去打擊他,并且要不停地前進”。他比北方其他軍事領導人更了解:北方最有利的條件便是在人力物力方面的巨大潛力和優勢,而南方最有利的條件便是內線作戰。針對這種情況,格蘭特在就任“全軍大將軍”之后,采取了“分而殲之”的原則,作為自己的戰略基礎。具體言之,第一,剝奪敵人利用內線聯系的可能,切斷其交通線;第二,配置盡可能優勢的兵力,不斷地壓迫敵人,使其無喘息的時間及整頓軍隊的機會;第三,在戰斗中不斷消耗敵人兵力;第四,消滅敵人的一切資源。
格蘭特對于指揮人員也作了調整,把顢頇無能的將領如伯恩賽德、比爾等人撤掉,任命智勇雙全的謝爾曼將軍為密西西比河戰區司令,任命哈勒克為總參謀長,并且讓米德將軍繼續擔任波托馬克河戰區司令。他把大本營設在波托馬克河軍隊駐地。他本人直接指揮波托馬克河的作戰,而米德將軍不過是按照他的命令行事而已。
1864年春,格蘭特與謝爾曼共同擬定了一個軍事計劃。按照這個計劃,預定展開兩個主要攻勢,一個攻勢在東線舉行,由格蘭特親自指揮。東線攻勢以消滅敵人羅伯特·李的有生力量為目的。格蘭特特別指示米德將軍不要以奪取敵人首都里士滿為主要目標,而是要打擊敵人軍隊本身。他說:“李跑到哪里,米德就應該追到哪里。”
在計劃布置停當之后,格蘭特命令西線的謝爾曼將軍在1864年5月4日與東線的米德將軍同時發動攻勢。在東線,5月4日格蘭特大軍渡過拉皮旦河,進入濃密的森林地帶(稱為“荒野”),很快投入戰斗。經過一系列戰斗,格蘭特軍隊傷亡人數甚眾,但是也使敵人蒙受慘重損失,并且把敵軍驅到里士滿附近。這就為1865年春北方取得最后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格蘭特在指揮東線作戰的同時,也與其它戰線上的聯邦部隊密切配合。他特別與謝爾曼大軍保持不斷的聯系。謝爾曼大軍在1864年9月攻下亞特蘭大后不久,就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向海洋進軍”,12月攻下了薩凡納,然后揮師北上,1865年3月打到北卡洛來納。謝爾曼的進軍有力地破壞了南方的交通運輸及經濟。格蘭特的軍事行動則大量地消耗了敵人的兵力。這一系列的勝利是對南部聯盟沉重的打擊。1865年4月3日,格蘭特發動新的進攻,占領南部聯盟首都里士滿。叛軍向西退卻。4月9日,羅伯特·李將軍所統率的28,000人全部投降,其它各部也接著放下武器。至此,內戰終于以北方的最后勝利而告終。
格蘭特盡管在內戰戰場上表現得非常堅決勇敢,但是對戰敗的敵人卻異乎尋常地寬大。1865年4月9日在接受敵軍投降時,他不但答應敵軍在宣誓后釋放他們回家,而且還接受他們的請求,同意他們把軍馬帶回去。格蘭特還把戰犯羅伯特·李放回家去,任其逍遙法外。
1865年內戰結束后,美國歷史進入南方重建時期。南方奴隸制度在內戰中被摧毀了,但從奴隸枷鎖中解放出來的南方黑人,在政治上還沒有取得和白人平等的權利。重建時期的歷史任務,便是:第一,實現南方黑人的政治平等權利,給予他們以選舉權。第二,沒收種植場主的土地,把這些土地分配給黑人及貧窮白人。第三,剝奪南方叛亂分子的政治權利及選舉權。一句話,必須對南方實行民主改造。因此,“南方重建”在實質上是內戰的繼續。它的意義至為重大,關系到這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否能夠進行到底的大問題。
正是在這個重大問題上,共和黨內的兩派——激進派和保守派展開了尖銳的斗爭。前者如史蒂文斯、塞姆納等人主張授與黑人以選舉權,同時剝奪叛亂分子的選舉權及政治權利;后者主張對南方叛亂分子實行寬大政策,同時剝奪南方黑人的選舉權利。
林肯被刺身死后繼任總統的約翰遜,比保守派走得更遠。他提出一個旨在恢復叛亂分子在南方的統治地位的南方重建綱領。因此,激進派與約翰遜進行了劇烈的斗爭。格蘭特最初完全站在約翰遜一方。他曾奉約翰遜之命到南方進行考察,在考察報告中有意為南方粉飾太平,掩蓋南方種植場主的復辟活動,而對南方黑人的苦難遭遇只字不提。但是,后來他看到激進派在斗爭中步步勝利:國會批準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即不準有奴隸制度和強迫勞役的存在;1866年4月又通過有關黑人公民權利的法律;總統約翰遜遭到彈劾。而這些激進派共和黨人在南方進行民主改造的方針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這樣,格蘭特便站到激進派方面來,并且在1868年被共和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
1868年總統選舉的結果,格蘭特輕易地擊敗了民主黨候選人,當選為總統。1872年再度當選。在兩屆總統任期內,在南方重建問題上,最初,格蘭特基本上是按照激進派的重建綱領辦事的。后來,他越來越傾向于對南方種植場主妥協。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他執政期間,三K黨徒的恐怖活動非常猖獗。他們肆意屠殺南方黑人及同情黑人的南方白人。針對三K黨的恐怖暴行,國會在1871年4月通過了《三K黨法案》。根據這個法案,格蘭特在同年10月宣布南卡洛來納州9個郡處在叛亂狀態,停止《人身保護法》生效,并且派聯邦軍隊前往鎮壓,逮捕了數百名罪犯。但被判罪者甚少,而且少數被判罪的人不久也獲釋。三K黨人并沒有銷聲匿跡,他們照舊從事罪惡活動。對三K黨人鎮壓不力和寬容,與格蘭特的妥協態度大有關系。
第二,在1871年的咨文中,格蘭特提出了大赦南方叛亂分子的建議。根據這個建議,國會在1872年通過了以大赦為內容的法案。大赦法案把被剝奪政治權利的叛亂分子的人數從16萬人一下子減到500人。這對南方叛亂分子的復辟活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此后,他們公開從事推翻南方民主政府的活動。到1876年大選前,他們在南方大多數州重新奪取了政權。
第三,1870年北卡羅來納舉行立法會議的選舉時,三K黨人對黑人選民施加恐怖,以致許多黑人選民無法參加投票。這時迫切需要聯邦政府派軍隊前往維持秩序,但是格蘭特拒絕派遣軍隊。選舉結果,種植場主控制了立法會議,從而實現了種植場主在北卡羅來納的復辟。
第四,1873年在得克薩斯的州長選舉中,三K黨人的肆無忌憚的恐怖活動,迫使絕大多數黑人選民放棄投票,使種植場主的候選人當選為州長。當時共和黨州長在黑人民兵的支持下,拒絕承認這次選舉的合法性。這樣就出現了兩個政權。但格蘭特政府承認了種植場主政權。1874年1月,共和黨人被迫讓出政權。種植場主也在得克薩斯州復辟了。
以上事實說明,對于南方革命的最后失敗及種植場主在南方的復辟,格蘭特是應該負有一定責任的。
在格蘭特任期之內,他還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大資產階級的政策。例如1869年3月,格蘭特上臺不久,就通過一項法律,規定凡國家債務一律以金元償付,而不用綠背紙幣。這對于那些作為政府主要債權人的銀行家和企業主是極為有利的。另外,由于向西部加緊建設鐵路,侵入印第安人的地區,激起印第安人的起義,開始了歷時9年之久的戰爭。格蘭特政府派遣謝爾曼等內戰中的著名將領率領軍隊前去殘酷鎮壓,把他們移居到劃定的保留地去。
格蘭特擔任總統期間,在資產階級政治“老板”和“幕后人”的操縱下,聯邦政府及地方政府賣官鬻爵之風盛行,濫用職權及侵吞公款事件層出不窮,投機事業十分猖獗。著名的億萬富翁康納利·范德比、杰·左德就是在那時大發其財。格蘭特雖然沒有直接被牽連在這些丑聞中,但是他也要對此負有很大的責任。
在外交方面,格蘭特政府并不十分活躍。1869年曾與圣多明各獨裁者簽訂過一項協定,規定美國以150萬美元購買該島的一部分,由于國會拒絕批準而未成功。古巴爆發的反西班牙起義在當時美國外交上占有重要位置,但以1870年美國宣布中立而結束。
1877年離開白宮后,格蘭特攜帶妻子及幼子開始了二年的環球旅行,游歷了歐洲和亞洲的印度、中國和日本。回國后,在芝加哥召開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他企圖謀求第三次當選,最后失敗了。1880年,格蘭特回到故鄉。1885年7月23日逝世,安葬在紐約市。他曾留下二卷回憶錄。
概觀格蘭特的一生,在1861—1865年的美國內戰期間,他立下了不朽的軍功,表現了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對于北方的最后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因而起了進步的作用。內戰結束后,特別是在他的總統任期內,在內政方面及對待南方的問題上,他作為統治階級的主要成員,扮演了反動的角色。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585.html
上一篇:杰式卡生平簡介,杰式卡歷史評價,杰式卡怎么死的?
下一篇:格利哥里一世生平簡介,格利哥里一世歷史評價,格利哥里一世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