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學·“發展本心”·易簡工夫
陸九淵所謂易簡工夫,是說發明本心,其法簡捷,易知易從,非于本體之外別立一種工夫。而他所謂的“易簡”,乃對朱子泛觀博覽的“支離”而言。
全無杜撰
陸九淵曾多次強調“平生所說,未嘗有一說”(《陸九淵集》,第449頁)。“吾之學問與諸處異者,只是在我全無杜撰,雖千言萬語,只是覺得他底在我不曾添一些。”(同上,第400頁)陸氏之學源自孟子,孟子提出“四端”之說,認為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主張先立乎其大,提倡大丈夫精神,重視義利之辨,以及反對“道在邇而求諸遠,道在易而求諸難”等等,此正是陸學的出發點。陸九淵說自己“全無杜撰”,“他底在我不曾添一些”,即主張要學習孟子的基本觀點,毋須另起爐灶、炮制體系。他說:“某平時未嘗立學規,但常說本上理會,有本自然有末。若全去末上理會,非惟無益。今既于本上有所知,可略略地順風吹火,隨時建立,但莫去起爐灶。”(《陸九淵集》,第457頁)陸氏未嘗告訴人們什么確切知識,他的思想的真正價值在于為治學者指示一種有深刻反省意義的方法。陸學的最大特色就在方法的簡易。陸氏本人似乎無意建立一個獨立的學派,但后世卻有一個實際的陸學學派與朱學相抗衡,并在學界發生重大的影響。
千虛不博一實
文化的發展一代一代承襲,又一代一代開新,書籍作為文化的載體也就越來越多,尤其是中國漢唐以來經學的發展,注經之書汗牛充棟,歧說紛呈,這種情況使后代學者越來越難以承藉董理,而中國文化的精義難免要塵封在這故紙堆中了。陸九淵尖銳指出:“亂道之書成屋,今都滯在其間。”(《陸九淵集》,第453頁)陸九淵以其宏力對諸儒說經“規矩”一切蔑棄,而對古圣相傳的文化精神直接承當。他指點學者很有些禪宗棒喝之風:
“臨川一學者初見,問曰:‘每日如何觀書?’學者曰:‘守規矩。’歡然問曰:‘如何守規矩?’學者曰:‘伊川《易傳》,胡氏《春秋》,上蔡《論語》,范氏《唐鑒》。’忽呵之曰:‘陋說!’良久復問曰:‘何者為規?’又頃問曰: ‘何者為矩?’學者但唯唯。次日復來,方對學者誦‘乾知太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一章,畢,乃言曰:‘乾文言云:大哉乾元;坤文言云:至哉坤元。圣人贊《易》,卻是個“簡易”字道了’。遍目學者曰:‘又卻不是道難知也。’又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顧學者曰:‘這方喚作規矩。公昨日來道甚規矩!’”(《陸九淵集》,第429頁)
一般學者治學往往喜好炫耀博識,鶩求新奇,陸九淵指出:“學者在知所好。此道甚淡,人多不知好之,只愛事骨董。”(同上,第455頁)“君子之道,淡而不厭,淡味長,有滋味便是欲,人不愛淡,卻只愛鬧熱。”(同上,第460頁)陸九淵認為,古圣相傳的道理樸實無華,不煩飾說,問題只在于如何體之于心,見之于行,而不在空發議論,因而他把“樸實”與“議論”對立起來。他說:“今天下學者唯兩途,一途樸實,一途議論。”(同上,第489頁)他以為,學者通病在好發議論,而議論飾說就會失掉“樸實”之真。因而凡有議論者,他便說:“此是虛論。”或者說:“此是時文之見。”在他看來,道不遠人,“道理只眼前道理,雖見到圣人田地,亦只是眼前道理。”(同上,第395頁)此道人所共由,非甚高難行之事,愚夫愚婦,皆可與知,他最為不滿的是那些講學先生,妄意杜撰道理,且自神其說:“最大害事,名為講學,其實乃物欲之大者,邪說誣民,充塞仁義。”(同上,第67頁)陸九淵認為閑言害道,他平素教育學生“不得閑說話”,以免養成“以辭為勝”的毛病。他指出:“古人精神不閑用,不做則已,一做便不徒然,所以做得事成。”(同上,第468頁)他強調做學問要求實,他說:“千虛不博一實,吾平生學問無他,只是一實。”(同上,第399頁)他所說的“實”是“實理”,“實事”,“實德”,“實行”,主要是指存心養性的心性修養和人倫日用的道德踐履,也包括對社會實際的歷練。因為陸學不須像朱學那樣殫精竭慮在讀書考索上下功夫,因而心性意志的修養鍛煉較為得力。陸九淵提出“激勵奮迅,沖決羅網,焚燒荊棘,蕩夷汙澤”。 表明他在心性功夫上很有一種勇猛精進的精神。因而陸學學者在操行方面多持守可觀,并且有精力做好社會的實際事務。這是陸學的優點,即在朱熹本人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多次指出陸門學者多踐履之士,能卓然自立。
但陸學也有其缺點,雖然陸九淵本人認為“學者大病,在于師心自用”(《陸九淵集》,第36頁),但由于他沉溺于“本心”之說,因而難免主觀自是,師心自用,如他說:“我無事時,只似一個全無知無能底人。及事至方出來,又卻似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之人。”(同上,第455頁)此語未免虛驕夸大。此外,陸學提倡閉目涵養,靜坐體認,跡近坐禪。他的學生詹阜民有如下記述:
“先生謂曰:‘學者能常閉目亦佳。’某因此無事則安坐瞑目,用力操存,夜以繼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樓,忽覺此心已復澄瑩中立,竊異之,遂見先生。先生目逆而視之曰:‘此理已顯也。’某問先生:‘何以知之?’曰:‘占之眸子而已。’因謂某:‘道果在邇乎?’某曰:‘然。昔者嘗以南軒張先生所類洙泗言仁書考察之,終不知仁,今始解矣。’”(《陸九淵集》,第471頁)
這很有些神秘虛妄的成分,但此種虛妄性,不獨陸學為然,凡為理學,皆所難免。
總括言之,陸學的觀點與方法都很有特色,但其學術內容,無大可稱述者。陸學之所以能與朱學相抗衡,并長期影響于后世,恐怕與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有關。此點我們留待后面來談。
上一篇:儒學與中國哲學·儒學與中國哲學的宇宙觀·時空觀
下一篇:儒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儒學政治的基本理念·有治人無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