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貌取狀元
皇帝的個人喜好和主觀意志是科舉考試最終決定取舍的根據。考生的名字和相貌往往也影響著皇帝的情緒,從而也影響著皇帝的裁決。因此也鬧出許多笑話。永樂二十二年(1424)殿試,原擬取孫日恭為狀元,明成祖因其名“日恭”合起來是“暴”字,便認為讀書人應溫良恭儉讓為本,名暴是不合做人宗旨的,于是便降為第三。嘉靖二十三年(1544),廷試賜秦鳴雷、翟汝儉等及第,世宗朱厚熜擬列汝儉等入首甲,因晚上做夢聽見打雷,便把秦鳴雷提為狀元?;实圻€常以貌取人。如惠帝朱允炆建文二年(1400)會試,取中王艮、胡廣等,王艮原第一,以相貌不及胡廣,改為第二。正統四年(1439)殿試原錄取張和為狀元,英宗朱祁鎮暗命太監到張和寓所看相貌,發現他眼睛有毛病,便降為二甲。
科舉取士的腐朽性不僅表現為弊端叢生,漏洞百出,而且作為專制統治的強化工具,還表現在其實施的任意性上。
上一篇:名牌的煩惱
下一篇:命運多舛的索爾仁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