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名不副實
在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中,有一首《#C小調鋼琴奏鳴曲》尤其出名。傳說中說貝多芬此曲描寫是海上月光。這個傳說源于德國音樂批評家雷爾施塔布(1799—1860)。他用瑞士風光明媚的琉森湖上的月光來形容第一樂章,所以此曲有“月光曲”的名稱。實際上,此曲與“月光”名不副實。俄國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1829—1894)就十分反對用“月光”來解釋這個曲子,他說“月光在音樂描寫里應該是瞑想的、沉思的、安靜的,總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緒。《# C小調奏鳥曲》第一樂章從第一個音符到最后一個音符,完全是悲劇性的,因此是布滿云彩的天空,是陰郁的情緒。末樂章是狂暴的、熱情的,表現的正是和溫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東西。只有短短的第二樂章可以說是一剎那的月光?!痹诘聡腥朔Q此曲為“園亭”。標題很不貼切,而《貝多芬傳》的作者泰厄(1817—1897)稱第一樂章是“少女為生病的父樣祈禱”。這似乎倒比“月光”和“園亭”恰當些。
此曲作于1801年,當時貝多芬正和失麗葉·闊查爾蒂相愛,他將此曲題獻給朱麗葉。但轉年他倆即失戀,羅曼·羅蘭把此曲和貝多芬的失戀聯系起來,說:“奏鳴曲里的痛苦和悲憤已經多于愛情了”。但貝多芬作此曲時正在熱戀,說作品是寫失戀痛苦,明顯的文不對題。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則認為這首奏鳴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瞑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諸家對同一曲子的見解不一。
其實貝多芬對此曲并非十分滿意,貝多芬有一次說:“人們常常談論《#C小調奏鳴曲》,但我曾寫過比這更好的東西,《#F大調奏鳴曲》就是一個與此很不相同的作品。”
盡管作者對作品不完全滿意,標題傳說與音樂內容也相悖,令人遺憾的是“月光”的傳說仍然影響巨大。如我國《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語文課本》(1980年版)第七冊里的一篇課文,用極其動人的描繪,講述了貝多芬為盲姑娘創作演奏《月光曲》的美麗故事。這段純系烏有的傳說將在孩子們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音樂作品中,標題與內容名不副實的并不少見,但如此過分渲染,既無必要,又混淆視聽。
上一篇:《學制令》的失誤
下一篇:《鶯鶯傳》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