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潭柘寺·“先有潭柘,后有幽州”
燕京有句諺語:“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可見潭柘寺之古。據(jù)載,潭柘寺始建于晉代,當時叫嘉福寺,以后寺名歷代更改,唐代叫龍泉寺,金代稱大萬壽寺,清康熙重修后賜名岫云禪寺。然而,對這些正名人們多已淡忘,只有俗名潭柘寺流傳至今。
潭柘寺的得名,是因寺后有龍?zhí)叮缴嫌需蠘洹?jù)說早年這里柘樹成林,樹皮可治婦女不孕之癥。一些急于求子的游客就專程到此剝?nèi)淦ぃ率硅蠘鋷捉鼫缃^。關(guān)于龍?zhí)叮堆嗑q時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寺故海眼,佛殿基即潭也。唐華嚴師在山說法,神龍施潭為寺,一夕大風(fēng)雨,潭成平地。今潭徙而涓涓者不絕。”華嚴禪師在這塊由潭變成的平地上修建的寺廟就是現(xiàn)在的潭柘寺。傳說神龍在風(fēng)雨之夕飛走之后,留下了象蛇一樣大小的龍子,即大青、二青。風(fēng)流皇帝還為此題了一幅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大青爺替天行道;下聯(lián)是:二青爺為民除災(zāi)。祈求龍子為民除災(zāi)解難。可笑的是,有時龍子死了或跑了,老和尚就派人去捉兩條蛇來,放進神龕頂替。但捉來的蛇有時大有時小,老和尚就詭稱“龍子”神法無邊,能大能小,以此自圓其說,來消除人們的懷疑。
潭柘寺中頗多古跡、異物,令人駐足探奇。
寺內(nèi)毗盧閣前,有兩棵高大的銀杏樹,東邊的叫帝王樹”,西邊的叫“配王樹”。“帝王樹”的名字為乾隆所賜。傳說清代每一皇帝即位,這棵樹即自根部生一新干,久之與一老干漸合。其中有一不發(fā)達的小干,被傳為宣統(tǒng)登極時所生,倒也與歷史相稱。樹高30余米,直徑過4米,七人方能合抱。相傳植于遼代,至今已逾千年,仍枝葉紛披,生機盎然。西邊的“配王樹”略小,種植也較晚,與帝王樹可稱是老夫少妻。但銀杏都是雌雄異株,而這兩棵全是雄性,那位種植者可是犯了大忌,竟致錯配鴛鴦。其結(jié)果是這兩棵樹都不結(jié)果,只是東邊行宮院的兩棵雌銀杏,每到結(jié)果季節(jié),果實累累,壓滿枝頭。
寺內(nèi)天王殿左側(cè)有一口青銅大鍋,鍋口直徑1.85米,深1.1米。寺內(nèi)原來有一口比之大得多的銅鍋,小和尚刷鍋時要登著木梯上下。可惜今已不存。
有一句俗話,叫“潭柘寺的和尚數(shù)不清”,只是極稱寺內(nèi)和尚之多。可乾隆皇帝也許是杠癮大發(fā),就派來數(shù)千兵丁,命令每一個兵盯著一位和尚,定要數(shù)清和尚頭。方丈于是就請士兵們把鍋中的粥吃完再查,數(shù)千兵丁狼吞虎咽,鍋中之粥竟不見少,乾隆大奇而去。由此可見此鍋之大。那口丟失的大銅鍋,原是和尚熬粥做飯用的,一次能煮小米十幾石,十六小時才能煮熟。并且這口大鍋“漏沙不漏米”,大鍋底部有一水桶大小的凹處,叫“容砂墜”。攪動水米時,因砂重于米,就自行落入容砂墜。幾百年前,能造如此大又如此科學(xué)的鍋,真是一大奇跡。
潭柘寺西路建筑的頂端為觀音殿,殿前的菩薩像前,原有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妙嚴公主的塑像。妙嚴公主原是一員戰(zhàn)將,后到潭柘寺出家,人稱妙嚴大師。修行期間,每天都到觀音殿拜佛誦經(jīng),年復(fù)一年,佇立之處腳痕宛然。明萬歷年間,孝定太后感其虔誠之心,將留有其腳痕的磚鑲于花梨木匣中,在潭柘寺保存,成為寺中的珍貴文物之一。此物毀于六十年代中期的動亂中。
大雄寶殿的屋脊上,五色斑斕的龍頭形大吻上有兩條金光閃爍的鏈子。龍頭形大吻為邸吻,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水性,可以避火。據(jù)說康熙皇帝初來潭柘寺時,在馬上見邸吻躍躍欲動,有破空飛走之勢,于是忙命人打造金鏈,鎖著邸吻,免得它真的飛走。另一傳說與此大同小異:在一風(fēng)雨飄搖之夜,寺內(nèi)僧人見邸吻躍躍欲試,直欲凌空飛去,所以方丈就命人將其鎖住。這兩種傳說都說明邸吻氣韻流動,造型逼真。
龍王殿的廊子里,還有潭柘寺的一寶——石魚。傳說這條魚是玉皇大帝送給人間消災(zāi)避難的,它身上的十三個部位,代表當時中國十三個區(qū)域,哪個區(qū)域遇旱災(zāi),敲一下就能降雨。石魚遠看如銅,擊之能發(fā)出清脆的樂音,古人因稱之為寶石,其實是含銅量較高的隕石。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劍門蜀道之旅·李白故里·“何人不起故園情”
下一篇:清清滇黔韻·黔東南之旅·青龍洞·“入黔第一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