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三畏
原籍山西太原人,以民籍[1]屬直隸交河(今河北省交河縣) 。明萬歷四十七年 (1619)進士,三甲第一百六十七名。天啟元年 (1621)授文登縣知縣。原文登西關東岳廟有進士劉啟先撰寫的 《石公去思碑》 ,稱三畏任職文登時,“政妙寬嚴,操懔冰玉[2]。矜[3]逃亡之屋,曲[4]為招撫,而鴻雁[5]興歌; 憫稱貸[6]之眾,任其銀錢,而萇楚弗嘆[7]。督月會,定季考,起人文于渤海;修明倫堂[8],崇文筆峰[9],助地靈于山城。雞犬桑麻,安堵如故,一琴一鶴,瀟灑古今。曾日月之幾何,而文山之光景大有殊焉矣。”根據以上記述,則三畏在文登時廉潔無私,頗有政績,蓋初登仕途,尚具天良。《明史》 因其末路狼狽,遂稱其為縣令時大著貪聲[10],與事實不符。石三畏在文登任滿遷曹縣,政績卓異,擢 (zhuó)為御史。后諂附宦官魏忠賢[11],成為 “十孩兒”之一,為虎作倀,陷害忠良。一日赴戚畹家宴會,醉后令優人演《劉瑾酗酒》 ,魏忠賢之侄魏良卿在座,告知其叔,惹怒忠賢,將石削籍歸田。及至忠賢事敗,石三畏反以此為受害者,官復原職。后為南京御史朱純所劾,仍被免官。
據文登市張家產鎮冷家村 《衛氏家譜》記載,該族即明朝魏忠賢之后,逃難至文登,改姓衛。魏忠賢后人為何逃來文登?分析認為,石三畏在文登為官時,政聲顯著,文登又地處海邊,人情淳樸,可能在魏忠賢倒臺時,其子為避仇人追殺,在石的指引下,逃往文登避難,改姓隱居。
【注釋】
[1] 民籍: 居民的戶籍,區別于軍籍、樂籍等。
[2] 政妙寬嚴,操懔 (lǐn) 冰玉: 意謂政治清明,寬嚴適度; 為人端正,廉潔無私。
[3] 矜 (jīn): 憐憫、同情。
[4] 曲: 委曲周到。
[5] 鴻雁: 謂因災難而游離之民。亦稱“哀鴻”。
[6] 稱貸: 告貸,向人借錢。
[7] 萇楚弗嘆: 萇楚,植物名,羊桃、獼猴桃,柔弱蔓生,果細小,可食。萇楚弗嘆,即不嘆萇楚。典出 《詩·檜風》 : 隰(xí)有萇楚,猗儺 (nuó) 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朱熹謂: “政繁賦重,人不堪其苦,嘆其不如草木之無知而無憂也。”如今,無“政繁賦重”之苦,故民不作萇楚之嘆。
[8] 明倫堂: 指孔廟的大殿。明倫,懂得人倫,舊指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9] 崇文筆峰: 建起高高的風水塔文筆峰。文筆峰原在文城蘇家河南山,石三畏建,俗稱五里塔,旨在振興文登科考。高11.4米,7層,磚塔石座。毀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中。
[10] 大著貪聲: 謂貪污的臭名遠揚。《明史·閹黨傳》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記載: 三畏,交河人。知文登、曹二縣,大著貪聲。
[11] 魏忠賢: 明朝宦官。手下有“五虎” “五彪” “十狗”“十孩兒” “四十孫”。媚事者拜伏呼其為九千歲,各地督撫建生祠以祀。思宗即位,遂發其奸,命逮治,乃自縊死。崇禎二年(1629) ,定逆案,其黨大部分被斥逐。
上一篇:王震
下一篇:董居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