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韶關之旅·韓祠·韓祠橡木澤后世
從潮州湘子橋過韓江,便是筆架山。唐韓愈貶潮時,愛此地山河秀美,常于政暇登臨此山優游,并親植橡木,故后名之“韓山”。韓山西麓有韓文公祠,聞名遐邇。南宋初年,該祠僅是一座小廟,叫忠佑廟。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潮州知軍州事丁侖元為紀念韓愈,遷城西南的韓山書院至東山(今韓山),將忠佑廟改建為韓祠。元、明、清各朝均有所修葺,其中清代修整重建規模最大,今韓祠即為清代遺跡。
元和十四年(819),韓愈因諫迎佛骨而遭貶為潮州刺史。已入晚境的韓愈,遭此流放,禁不住滿腔悲憤,寫下著名詩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到潮州后,韓愈不顧個人委曲和家庭不幸,決心為潮民謀利,他薦賢興學,成為潮州開發人才、民智的里程碑式人物。韓愈到潮不久,即發現進士趙德“沉雅專靜,通經有文章”,但懷才不遇,不為世用。韓愈當即舉薦趙德,令其“攝海陽縣尉”,專管興學育人事務,潮州文教事業得以迅速發展,人文薈萃海隅,百余年后,潮州終于贏得“海濱鄒魯”美稱(“海濱鄒魯”,意即南海邊的潮州,是個像孔子、孟子家鄉一樣的文化圣地)。
廣東潮州韓文公祠
驅鱷除惡,體現了韓愈關懷百姓疾苦的精誠。當時流經潮州的韓江叫惡溪,水中多鱷魚,當地百姓稱其為“鱷溪”。韓愈為解除人們精神上對鱷魚由懼怕而崇拜的心理,以鼓勵人們與之斗爭,便先制造驅鱷輿論,然后到江邊擺設豬羊大供,在眾多群眾圍觀下宣讀了《祭鱷魚文》,裝模作樣地祭鱷,命令其限期遷徙。傳說鱷魚感其誠意,當夜果真西徙60里,使當地從此再無鱷害。
韓愈的這些錚錚史跡,都鐫刻在韓祠廟內三十六方碑記里,其中最古老的碑文,是宋代大學士蘇軾撰寫、明成化二十年重刻的《潮州昌黎伯韓文公廟碑》。幾乎所有的碑、聯都把韓愈祭鱷除惡事跡列在中心位置。在韓祠正堂南墻的方碑上刻著蘇軾撰寫的“惟天下不容偽,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魚;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擬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云……能馴鱷魚之暴,能信于南海之民,廟食百世”。韓愈這種為民憂患的虔誠之心,還記錄在正堂石柱的對聯里:“辟佛累千言,雪冷藍關,從此儒風開嶺嶠;到官才八月,潮平鱷渚,于今香火遍瀛州”。清知府龍為霖《韓山書院碑》歌頌他治潮有道:“昌黎治潮逋八月,潮人由是而知學……即樵夫牧豎亦樂道其姓氏為美談”。吳越吳興祚刻詩于韓廟門內,贊曰:“文章隨代起,煙瘴幾時開,不有韓夫子,人心尚草萊。”然對韓愈功績最全面的概括,當為祠內大堂正面偏北墻前,明嘉靖年間(1537)沈伯成的題刻:“功不在禹下”。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石家莊之旅·井陘·韓信背水一戰處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秦皇島之旅·北戴河·風景這邊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