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址·開封城墻
開封城墻是我國目前保存較好,長度僅次于南京城墻的第二大古城垣建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封城,城摞城”。明洪武元年(1368),在金代城墻基礎上重筑開封府城。據載,明代城墻青磚包砌,周長二十里一百九十步,高三丈五尺,寬二丈二尺。城外有深一丈、寬五丈的護城河圍繞。有城門五座:東二門為曹門、宋門,西門為大梁門,北門為安遠門,南門為南薰門。五座城門互不對應,故有“五門不對”之說。明崇禎十五年(1642),李自成圍城,明軍掘引黃河水,致使河水圍城,水退后城墻被泥沙圍擁,垣形殘破不堪。清康熙元年(1662)重修開封城墻,在明城墻基礎上進行重筑加高。此后,因歷經水患,乾隆四年(1739)、二十二年、二十九年又予以重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黃河水圍城八個多月,城墻被侵蝕損壞嚴重。現存的開封城墻修筑于道光二十二年,據史載,城周長二十二里零七十步,高三丈四尺,女墻高六尺,上寬一丈五尺,底寬二丈。全城共有馬面84座,角樓四座。城門仍有五座,位置、名稱同明代。城外有深丈余、寬近六丈的護城河。民國時期,在南側城墻開設一門,俗稱小南門,并拆除五門城樓及月城(甕城)?,F存開封古城墻大致呈長方形,南北約3.8km,東西約3.4km,全長14.4km。
城墻為外磚內夯土結構,外側磚墻以青磚砌筑,磚之里側貼土城部分,基本呈垂直狀,外側由底至拔檐處逐漸收分,底寬上窄,拔檐以上為雉堞。明代城墻有垛口7322個,炮眼約9020個?,F存城墻部分雉堞為1998年所復建。
內側夯土結構由夯土和外殼兩部分組成,夯土內芯由黃土夯筑,外殼為三七灰土護層。每層夯筑時插入距離不等的毛竹竿,成形后腐爛成孔,以導流夯土墻體內的水分,起到保護作用。
夯土墻體上部為海墁,為墻上交通和集結兵馬之用?,F存城墻的城門及交通路口共計11處。11處城門中,五座城門即南薰門、宋門、曹門、安遠門、大梁門為明清時期的城門,后人維修后沿用至今,其余6處為后期修路時開通的路口通道。
開封城墻另有兩處水門,分別為濟梁閘和利汴閘。濟梁閘水門位于城墻東南角北側,城外連接東護城河,內連東支河。利汴閘水門位于大梁門北1353m處,該水門為明代開辟,是利汴河進入城區的閘門,并由此溝通老城區龍亭湖和城外黃汴河。
開封城墻因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僅在軍事防御方面作用巨大,還具有防御黃河洪水、防風沙作用,這些功能是其他古城墻不具備的。
開封城墻表現出開封在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地位?!俺抢恰薄俺寝恰钡钠嬗^,成為研究古代都城建筑規制和城垣建筑史的珍貴資料。
城墻局部(文宣提供)
大梁門(西門)(文宣提供)
城墻頂部(文宣提供)
上一篇:伊斯蘭教建筑·開封善義堂清真寺
下一篇:會館建筑·開封山陜甘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