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普教學蘇的教訓
建國初期,我國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又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為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步伐,中央提出了向蘇聯學習的方針。在教育上,也積極學習蘇聯的經驗,進行了教育改革。學習蘇聯教育經驗,對于改造舊教育、建設新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取得的成績是明顯的。但是,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不夠,生搬硬套的情況。表現在普通教育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我國教育部曾以教育部顧問、蘇聯專家堅決反對小學四二分段制、主張五年一貫制為依據,決定取消小學四二分段制,搞五年一貫制,后因行不通,只好再恢復四二分段制;
②機械照搬蘇聯十年制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將其拉長到十二年,一度使一些學科水平有所下降。其中尤以中小學數學科最為明顯。當時,凡蘇聯不學習的內容,我們就一律不學,而不去考慮中國中小學學制與蘇聯的區別,也不考慮我國中小學的歷史經驗與學生的實際程度。結果,1953年至1958年間,小學算術程度、初高中的數學程度大約都比建國初期降低了將近一年的水平;
③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機械化、模式化。1953年5月20日,蘇聯教育專家普希金參加了北京師大學生在北京市女六中舉行的“紅領巾”觀摩教學后,在評議會上做了總結發言。這個總結發言,對當時全國語文教學的改革產生了很大影響。此后,全國各地中等學校的語文教師開展了學習蘇聯語文教學法、進行語文教學改革的熱潮。但在學習中由于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不夠,單純強調教學方法的改革,因而出現了一些問題。全國許多地區的中等學校,都機械搬用“紅領巾”的教學過程,套用“紅領巾”分析人物形象的板書形式。很多教師的教案,每一節課的寫法都雷同。課堂教學循著組織教學、復習提問、進行新課、鞏固知識、留家庭作業五個環節機械地進行,形成固定的模式。
上一篇:500萬件汗衫壓庫的教訓
下一篇:50年代高教學蘇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