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凈》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義凈》人物故事小傳
義凈(公元635—713年),齊州(今山東歷城)人,一說范陽(今北京)人。唐代僧人,是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曾經海路遠赴印度求法,到那爛陀寺學習大小乘佛教經義。歷20余年,游訪30余國,帶回梵本經、律、論400部。后在洛陽、長安主持譯經,先后譯出《金光明最勝王經》、《大孔雀咒王經》、《法華論》等經、律、論共61部、239卷。并著有《南海寄歸內法傳》4卷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2卷。
[正史]
義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①。
《新唐書·藝文志》卷五九
《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釋義凈撰。
《舊唐書·經籍志》卷四六
[注 釋]
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義凈于唐景云年間著,亦有稱三卷云。
[相關史料]
釋義凈字文明,姓張氏,范陽①人也。髫齔②之時,辭親落發,遍詢名匠,廣探群籍,內外閑習,今古博通。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仰法顯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風。加以勤無棄時,手不釋卷,弱冠登具③,俞堅貞志。咸亨二年④,年三十有七,方遂發足。初至番禺,得同志⑤數十人,及將登舶,余皆退罷。凈奮勵孤行,備歷艱險。所至之境,皆洞言音。凡遇酋長,俱加禮重。鷲峰、雞足,咸遂周游;鹿苑、祇林,并諧瞻矚。諸有圣跡,畢得追尋。經二十五年,歷三十余國,以天后證圣元年⑥乙未仲夏,還至河洛,得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合五十萬頌,金剛座真容一鋪、舍利三百粒。天后親迎于上東門外,諸寺緇伍具幡蓋歌樂前導,敕于佛授記寺安置焉。
初與于闐三藏實叉難陀翻《華嚴經》。久視之后,乃自專譯。起庚子歲⑦至長安癸卯⑧,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譯《金光明最勝王》、《能斷金剛般若》、《彌勒成佛》、《一字咒王》、《莊嚴王陀羅尼》、《長爪梵志》等經,《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攝》等,《掌中》、《取因假設》、《六門教授》等論,及《龍樹勸誡頌》,凡二十部。北印度沙門阿你真那證梵文義,沙門波侖、復禮、慧表、智積等筆受證文,沙門法寶、法藏、德感、勝莊、神英、仁亮、大儀、慈訓等證義,成均太學助教許觀監護,繕寫進呈。天后制《圣教序》,令標經首。暨和帝神龍元年⑨乙巳,于東洛內道場譯《孔雀王經》,又于大福先寺出《勝光天子》、《香王菩薩咒》、《一切莊嚴王經》四部,沙門盤度讀梵文,沙門玄傘筆受,沙門大儀證文,沙門勝莊、利貞證義,兵部侍郎崔湜、給事中盧粲潤文正字,秘書監駙馬都尉楊慎交監護。帝深崇釋典,特抽睿思,制《大唐龍興三藏圣教序》。又御洛陽西門,宣示群官新翻之經。二年,凈隨駕歸雍京,置翻經院于大薦福寺,居之。三年,詔入內與同翻經沙門九旬坐夏。帝以昔居房部,幽厄無歸,祈念藥師,遂蒙降祉,荷茲往澤,重闡鴻猷。因命法徒更重傳譯于大佛光殿,二卷成文,曰《藥師瑠璃光佛本愿功德經》。帝御法筵,手自筆受。睿宗唐隆元年⑩庚戌,于大薦福寺出《浴像功德經》、《毗柰耶雜事二眾戒經》、《唯識寶生》、《所緣釋》等二十部,吐土羅(11)沙門達磨未磨、中印度沙門拔弩證梵義,罽賓(12)沙門達磨難陀證梵文,居士東印度首領伊舍羅證梵本,沙門慧識、居士中印度李釋迦度頗多讀梵本,沙門文綱、慧沼、利貞、勝莊、愛同、思恒證義,玄傘、智積筆受,居士東印度瞿曇金剛、迦濕彌羅國(13)王子阿順證譯,修文館大學士李嶠、兵部尚書韋嗣立、中書侍郎趙彥昭、吏部侍郎盧藏用,兵部侍郎張說、中書舍人李乂二十余人次文潤色,左仆射韋臣源、右仆射蘇環監護,秘書大監嗣虢王邕同監護。景云二年(14)辛亥,復于大薦福寺譯《稱贊如來功德神咒》等經,太常卿薛宗嗣監護。自天后久視(15)迄睿宗景云,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別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傳內法傳》。別說《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護命放生軌儀》,凡五部,九卷。又出《說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諸律中犍度跋渠之類,蓋梵音有楚夏耳,約七十八卷。凈雖遍翻三藏,而偏攻律部,譯綴之暇,曲授學徒。凡所行事皆尚急護。漉囊滌穢,特異常倫。學侶專行,遍于京洛,美哉,亦遺法之盛事也。……
系曰:譯之言易也,謂以所有易所無也。譬諸枳橘焉,由易土則殖,橘化為枳。枳橘之呼雖殊,而辛芳干葉無異。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樹,即東夏之楊柳,名雖不同,樹體是一。自漢至今皇宋,翻譯之人多矣。晉、魏之際,唯西竺人來,止稱尼拘耳,此方參譯之士,因西僧指楊柳,始體言意。其后東僧往彼,識尼拘是東夏之柳。西土方言,一時洞了焉。唯西唯東,二類之人未為盡善。東僧往西,學盡梵書,解盡佛意,始可稱善傳譯者。宋、齊已還,不無去彼回者,若入境觀風必聞其政者,奘師、凈師為得其實。此二師者兩全通達,其猶見璽文知是天子之書,可信也。《周禮》象胥氏通夷狄之言,凈之才智,可謂釋門之象胥也歟!
宋·釋贊寧《宋高僧傳·唐京兆大薦福寺義凈傳》
〔注 釋〕
①范陽:今北京市。②髫齔:指童年時代。髫(tiao),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陶潛《桃花源記》:“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引申為兒童。《北史·柳遐傳》:“髫歲便有成人之量。”齔,音chen,兒童換牙。泛指童年。《后漢書·閻皇后紀》:“年皆童齔。”③登具:即“進具”,佛教語。謂僧尼受具足戒。《五燈會元·六祖大鑒禪師旁出法嗣·圭峰宗密禪師》:“唐元和二年將赴貢舉,偶造圓和尚法席,欣然契會,遂求披剃,當年進具。”④咸亨二年:公元671年。⑤同志:志向相同的人。⑥天后證圣元年:公元695年。證圣,是武則天的年號,僅公元695年一年。⑦庚子歲:公元700年。⑧長安癸卯:即長安三年,公元703年。長安,亦武后年號,公元701-704年。⑨神龍元年:公元705年。神龍,唐中宗李顯年號,公元705-707年。⑩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唐隆,唐睿宗李旦年號,公元710-711年。又號景云。(11)吐土羅:(Tukhara),亦作吐火羅,吐呼羅。中亞細亞古國。當即《史記·大宛傳》、《漢書·西域傳》等所稱之大夏,曾建立貴霜王國,地在興都庫什山與阿姆河上游之間(今阿富汗北部),八世紀為阿拉伯人所并。(12)罽賓:(Kasmira)古西域國名。所指地域因時代而異。漢代在今喀布爾河下游及克什米爾一帶。都循鮮城(南北朝作善見城,今克什米爾斯利那加附近),隋唐兩代位于阿富汗東北一帶。是佛教大乘派發源地,漢代后有許多僧人來中國傳教譯經。(13)迦濕彌羅國:罽賓國是其古稱。玄奘嘗西游至此國。(14)景云二年:公元711年。(15)久視:武后年號,僅公元700年一年。
上一篇:《(南)唐后主李煜》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南)唐后主李煜》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仇士良》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仇士良》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