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務寬惠,因時制宜》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司馬朗二十二歲時,曹操調他擔任司空掾屬,提升他為成皋縣令,司馬朗因病離職,后來又調任堂陽縣長。他治政寬厚并能對人施恩惠,不動用鞭子和棍棒,而百姓也不違反禁令。在這以前,百姓有遷徙補充到都城里面去的,后來縣里征調他們承擔造船的任務,遷走的百姓唯恐司馬朗人手不夠用,于是就彼此跟隨著私下回來幫助他。他就是這樣受到百姓的愛戴。司馬朗又調任元城縣令,后來入朝擔任丞相主簿。
司馬朗認為天下形成土崩瓦解之勢,是由于秦朝消滅了五等爵位的制度,而郡國又沒有打獵習武等備戰活動的緣故。現在雖然五等爵制不可能再實行,但可以讓州郡同時設置軍隊,對外可以防止少數民族入侵,對內可以威懾不遵守法度的壞人,在策略中這算作上策。
他還認為應該恢復井田制。過去由于百姓家家都有世代相傳的產業,很難中途把他們奪取過來,因此產業沿襲至今。如今乘著大亂以后,百姓逃散,土地沒有主人,全都變成了公田,應該趁這個機會恢復舊制。
司馬朗的建議雖然沒有施行,然而州郡統領軍隊,卻是司馬朗原有的意見。以后司馬朗升任兗州刺史,他使政事和教化普遍推行,百姓都稱頌他。
司馬朗雖然在軍隊中任職,但他經常穿粗衣,吃糙飯,勤儉節約,為下屬作表率。他非常喜愛人倫典籍,同鄉人李覿等人享有很高聲望,而司馬朗經常明顯使他們處于劣勢;后來李覿等人敗亡,當世的人都信服他。鐘繇、王粲寫有評論說:“不是圣人就不能導致天下太平。”司馬朗卻認為:“伊尹和顏氏之徒雖然都不是圣人,但讓他們得以數代相承的話,就可以使太平到來。”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司馬朗與夏侯惇、臧霸等人征討吳國。到達居巢時,軍中士兵流行瘟疫,司馬朗親自巡視,送去醫藥用品。他突然患病去世,當時四十七歲。臨終他要求身穿布衣,頭戴幅巾,用平時穿戴的服飾入殮,州里的人們都思念他。
上一篇:《治世以德:蜀漢大司農孟光反對大赦》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治本為上:魏下詔罷黜浮華不務正業者》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