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秦皇島之旅·山海關·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泛指山海關城。當地人又特指其東門,即“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位于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這里長城筑關,形成“鎖關金鎖接長城”之勢。從燕山腳下至渤海岸邊,是7.5公里寬的狹長通道,被稱為山海關走廊,它是華北通往東北的咽喉要道,山海關虎踞龍盤扼守其間,故古人稱頌其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
河北山海關
元朝,山海關稱遷民鎮。明洪武十四年(1381)在此設立山海衛。大將軍徐達見這一帶“枕山襟海,實遼薊咽喉,乃移關于此,連引長城為城之址”,在洪武十五年十二月筑起了山海關城。明清時有人認為山海關即古臨渝關,所以清朝乾隆二年(1737)在山海關設縣時,名為臨渝縣。解放后一度設山海關市,現為秦皇島市山海關區。
山海關關城平面呈四方形,周長約4公里,墻寬約7米,高約14米。城的四周還有深8米、寬16米的護城河環護四周。城墻外部以青磚包砌,內有黃土摻和白灰夯筑。關城有城門四座:東曰“鎮東門”,西曰“迎恩門”,南曰“望洋門”,北稱“威遠門”。每座城門臺上各有一座城樓,現僅存東門城樓,即“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四座城門之外,均有凸出之城圈,被稱作甕城,取其“甕中捉鱉”之意。東西城門的甕城之外,還有更大的城圈,稱作羅城。在城東南、西北三隅城壕設有水關,有鐵閘二重,叫重鍵水門。城外有南北翼城、煙墩(烽火臺)、營盤,歡喜嶺上有威遠城,老龍頭上有寧海城,彼此互為犄角,遙相呼應,從而構成了一座雄偉堅固的關城防御體系。
山海關因其地理形勢險峻,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故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明朝初期和中期,它主要用以防御蒙古,后期則用以防御女真。這里曾發生過多次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四月,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兵臨城下,與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作戰,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石河大戰,李自成戰敗,清軍遂入主中原,建立了清朝政府。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首先從山海關登陸,英、日、意、法、俄等國在這里扎下營寨,建了橋頭堡。1922年和1924年,發生了兩次直奉戰爭,山海關地區成了主戰場。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入侵山海關,當地守軍奮起抵抗,這便是著名的“榆關保衛戰”。
如今的山海關,主要是由于其文化價值而顯揚于世。在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中,山海關成為“關外”和“關內”的一座界碑。登臨此處,便成了人們精神上的一種寄寓和慰藉,因而山海關在人們心目中存有一種特殊的地理位置。
肖顯題匾山海關
山海關東門箭樓的額枋上,掛有一塊巨匾,上刻“天下第一關”五個行楷大字。字高達1.6米,筆力遒勁雄渾,與山海關建筑群渾然一體。
此匾出自何人手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晉朝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有人說是明朝的嚴嵩,也有人說是山海關人肖顯。
肖顯,山海關人,明朝成化年間進士,為明朝三十二位書法家之一。傳說當年肖顯寫匾以后,兵部主事在東門前的酒樓上設宴招待他。酒過三巡,人們起座欣賞剛掛上箭樓的新匾,發覺“下”字少寫了一點。此時有人前來通報,替皇帝視察掛匾的特使已經過了石河。上樓補寫已經來不及了。肖顯急中生智,讓書童馬上研墨,隨手抓過堂倌手里的一塊抹布,揉成一團,蘸滿墨汁,猛地往箭樓上甩去。只聽“叭”的一聲,不偏不倚,正好落在“T”字的右下角。至今,匾上“下”字的那一點還顯示著墨汁飛濺的痕跡。
另一說,謂肖顯家境窮困,無錢進京赴考,曾得到一個鄰居孤老太太的資助。后來皇帝征寫“天下第一關”橫匾,選中者有賞。肖顯寫了“天下第關”四字,讓她獻給山海關總鎮大人。總鎮大人見如此雄渾酣暢的大字,十分高興,便攆走了孤老太太,將四個字送給皇帝,皇帝看了很是贊賞,但差一個“一”字,引以為憾,便招來全國許多書法家補寫這個“一”字,但不論是誰,都難與那四個字相匹配。總鎮怕皇帝怪罪下來,只得低聲下氣地懇求孤老太太。孤老太太又去找了肖顯,訴說了事情的前后經過。肖顯請她磨墨,自己在一邊涵養情性。等墨磨好了,他把頭發撒開,伸進墨缸,飽蘸濃墨,猛地一下甩到紙上,一挫、一拖、一頓,一個氣勢雄渾的“一”字便躍然紙上。
孤老太太便把這個“一”字獻給了皇上,并把肖顯寫匾、總鎮欺詐的事說了一遍。皇帝重賞了孤老太太,撤了總鎮的職。就這樣,肖顯書寫的“天下第一關”巨匾,便懸在了山海關東門箭樓的額坊上。
王羲之留跡山海門
“天下第一關”東去半里路,有一座古老的城門,門樓上有三個醒目的大字:山海關。這三個大字很奇特,近看是“山海關”,遠看卻是“山海門”。這是怎么回事呢?當地老百姓說,此事與王羲之父子的書法有關。自古以來,這里就是一處軍事要塞。有一年,當地的領兵總督為了炫耀自己,就以厚禮聘請書圣王羲之寫“山海關”匾牌,王羲之沒理他的茬。后來,這個領兵總督就以更多的聘禮去請王羲之的兒子、當時也小有名氣的王獻之。王獻之答應了。可是,書寫之后,這個總督左看右看不滿意。王獻之只好用計騙取父親的字。第一天請父親寫了一個“山”字,第二天請父親寫了一個“海”字,第三天打算請父親寫“關”字。王羲之提筆寫了個“門”字,正要寫里邊的時,忽然覺得這里有文章,就不再往下寫了。無奈,王獻之只好自己動手將門里的“
”添上。可是,王羲之的字是入木三分的呀,王獻之怎能與之相比?到后來,這個領兵總督把匾牌“山海關”掛上城門時,遠看就成了“山海門”了。那個“
”因為太淺,遠看似乎沒有。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南岳之旅·衡山·天下南岳
下一篇:赫赫三秦魂·陜北之旅·黃帝陵·天下第一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