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南昌之旅·南昌·豫章古城通南北
南昌是江西省省會,是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南方古城。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南昌地區已出現原始村落。其生產活動主要是農耕、漁獵和紡織等。春秋戰國以前,居民密集地區在青云譜到艾溪湖這一弧形地帶。在這里出土的青銅器表明此地當時已與中原文化有密切聯系?!蹲髠鳌匪洺罹?宰相)“子蕩伐吳,師于豫章”就在這里。春秋時屬吳國,后屬越國,戰國時歸楚國。秦始皇分天下為卅六郡,南昌地屬九江郡,當時尚無城池。漢初潁陰侯灌嬰率兵駐扎于此,正式設豫章郡和南昌縣,想以此為“昌大南疆”的據點,進而平定南越地區。豫章郡十八縣以南昌為首。灌嬰開始在今南昌東南修筑豫章城,俗稱灌嬰城,簡稱灌城(一說此城為陳嬰所筑)。灌嬰城在今南昌市東南面,為高大的土城。在今南昌市商業中心勝利路中段,有灌嬰在豫章郡的飲馬池。此地原為贛江沙洲,中有一池,廣不及半畝,水不深而四周有草,故常放馬于此。后因江水變化,沙洲已變市區。東漢初年城市發展,又在舊城之北筑新城,周長十里,城門六座。至東晉孝武帝時,范寧為豫章太守,又擴大為八個城門,城墻更為堅固,城門上筑城樓。北方南遷人口大增,使南昌經濟日益繁榮。隋初置洪州總管府。唐武德七年(624)改總管府為都督府,即王勃《滕王閣序》所說的“洪都新府”。建中(780—783)后為江南西道(簡稱江西)觀察使、鎮南軍節度使所在地。貞元年間(785—804)改名南昌,成為江西的首府。
由于地處物產豐富的鄱陽湖平原,襟三江而帶五湖,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因而南昌成了聯結廣州和揚州、江陵的交通樞紐,商賈往來,熱鬧非常。元和四年(809)洪州觀察史韋丹又將城墻向東北擴展,城門上改筑敵樓,城區比漢時增加了一倍。南唐時朝廷準備遷都南昌,定為南都,升洪州為南昌府,按都城之制在城內建筑了宮殿。宋代恢復洪州,為江南西路軍事政治與財政中心,城市擴大,城墻周長30里,共十六座城門,這是歷史上最大的南昌城。南宋興隆元年(1163),宋孝宗因洪州是他作藩王時的封地,故升這為隆興府。元代改為隆興路,設江西行省,至元二十一年(1285)元世祖以此為太子真金(裕宗)封地,故改為龍興路,是造船、制毯基地。明初改為洪都府,不久又改為南昌府,仍為江西省城。明代南昌在經濟上不如唐宋,但在文化上大有發展,城內有府學、縣學,還有東湖、宋濂、正學等幾座書院,到清代又增加了豫章、友教等書院。清末九江被西方列強辟為商埠,南昌的經濟地位才被其取代。辛亥革命后,廢南昌府。1935年置南昌市至今。
南昌瀕臨贛江,城內有東、西、北三湖及賢士湖、青山湖,城外有西山連綿百里,屏障、風景點甚多,前人總括為“豫章十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從漢代名士徐孺子(名徐稚)、仙人許真君(徐遜),到唐代文學家王勃及清代大畫家八大山人,眾多文人學士在南昌留下了大量遺跡、詩文、趣事,至今膾炙人口。
“豫章十景”有西山景區的“西山積翠”、“鐵柱仙蹤”、“洪崖丹井”、贛江邊的“南浦飛云”、“龍沙夕照”、“章江曉渡”,城區的“滕閣秋風”、“東湖夜月”、“徐亭煙柳”、“蘇圃春蔬”。此外還有繩金塔、佑民寺等許多景點。
上一篇:朗朗齊魯月·魯西之旅·太白樓·謫仙醉眠處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秦皇島之旅·孟姜女廟·貞女的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