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張籍
良馬不念秣,烈士不茍營。
所愿除國難,再逢天下平。
借馬比喻杰出人才的古詩詞不少,如曹孟德的《龜雖壽》、李賀的二十三首《馬詩》。孟德詩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張籍《西州》詩中的“良馬不念秣,烈士不茍營”可能就是由此變化而來。秣,即牲口飼料。“老驥伏櫪”謂老馬伏槽櫪而秣之也。孟德筆下的老馬形衰而志不衰,但它終究“伏櫪”了,而張籍筆下的“良馬不念秣”。不念秣,可見出它既不伏于舒適的馬廄,更不貪圖精美的飼料。它“念”的是什么呢?不難想象出,良馬“志在千里”,念的是“快走踏清秋”(李賀《馬詩》之五),馳騁疆場,沖鋒陷陣,這就充分顯示出良馬的品格與氣質。并由此自然地引發出“烈士不茍營”來。烈士,即胸懷雄心壯志的英杰。“不茍營”即不茍安于軍營駐地。這就是說,烈士不貪圖安逸,不貪生怕死,想的是殺敵立功、捐軀赴國難。詩中“良馬”比“烈士”,與烈士連在一起,一物一人,在形象上互為補充、襯托,在喻意上反復生發,互為深化。兩個“不”字,噴發出巨大的思想能量和感情氣勢,不僅使其詩節奏急促、筆力勁健、句挾風雷,而且也揭示出烈士的精神境界,使其雄心壯志躍然紙上。詩人通過寓理于物,融情于人,達到情與理會,哲理與詩情形象化的交融,產生激蕩、鼓舞人心的魅力,與孟德詩有同工異曲之妙。
上一篇:《行京口至竹里詩(節選)·[南北朝]鮑照》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南北朝]陶弘景》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