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漠誰家子,來感長安秋。
壯年抱羈恨,夢泣生白頭。
瘦馬秣敗草,雨沫飄寒溝。
南宮古簾暗,濕景傳簽籌。
家山萬里遠,云腳天東頭。
憂眠枕劍匣,客帳夢封侯。
李賀(791—817),字長吉,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生長在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陽),是沒落的李氏宗室后裔。李賀少年時代懷有安邦定國的宏大志向,但因父名晉肅, “晉”與進士的“進”同音,按俗禮李賀須避諱,不能考“進”士,這在以進士為取得施展志向起始條件的唐代,等于堵塞了仕進之路,這件事使李賀愁苦終生。李賀不能考進士,就在宮廷里當一個從九品的奉禮郎,掌管宗廟板位和祭祀的跪拜禮儀之類,地位極其卑下。李賀自己對此有詩云: “臣妾氣態(tài)間,唯欲承箕帚”,意思是無法忍受那些得志小人對自己的耳提面命、驕橫氣態(tài),只求能混雜在打掃廳堂的仆役群中,以避驕焰。李賀抑郁不得志,二十七歲時死去。李賀的詩主要是抒發(fā)內心苦悶和表示對于時政不滿的詩,也有一些是反映人民疾苦的詩。李賀的詩深受楚辭的影響,具有立意新奇、構思精巧、辭語瑰麗、刻苦經營的特點,有時因為形象跳躍性很大,以及用典較多,詩的意思不好理解。
李賀在不能考取進士的情況下,為生活所迫,同時也抱著得到“知遇”的期望,在二十二歲來到京都長安,住在朱雀街東第二街的崇義坊,當時秋雨連綿,久下不停。這時李賀抱恨羈旅,秋雨澆愁,痛苦難耐,寫詩遣懷。詩中對于自己在長安所遭之冷遇,朝廷辦事機構的昏暗和差誤,表示了激憤不平的感情,發(fā)出了深刻決意的批判,后悔自己遠離家鄉(xiāng),到這里來自尋求秋愁旅恨。李賀在這里感受到,在這個昏暗、冷漠的環(huán)境中,不論你有怎樣的才能膽略,都不能見用于世,只能化成夢想:利劍只能成為憂眠志士的枕物,而胸懷經國大計的卿相之才,也只能在客帳的夢中得遂自己的宿愿。
這首詩具有李賀詩奇峭不羈、瑰麗凄惻的風格特點。
詩中把滯居期間涼秋冷雨的切身感受,與懷才不遇、仕進無途的人生遭遇,巧妙地結合起來,以具體場景的寒冷與陰沉,抒發(fā)了對于腐敗現(xiàn)實制度的憤怨之情。 “瘦馬秣敗草,雨沫飄寒溝”,形象鮮明新奇,命意警拔深遠,唯李賀獨能有此手筆。
上一篇:李白《行路難》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溫庭筠《蘇武廟》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