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謝靈運
詩人陳條柯,亦有美攘剔。
前修為誰故?后事資紡績。
常佩知方誡,愧微富教益!
浮陽騖嘉月,藝桑迨閑隙。
疏欄發近郛,長行達戶場。
曠流始毖泉,湎途猶跬跡。
俾此將長成,慰我海外役!
這首詩,當作于謝靈運任永嘉(今浙江溫州)太守之時。詩寫作者勸農種桑,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欣慰心情。
詩的前四句為第一層,贊美種桑之前賢。“詩人陳條柯,亦有美攘剔”,這開頭兩句,引《詩經》說明,種植桑樹,剪治枝條,是自古以來受到贊美的。接著說:“前修為誰故?后事資紡績。”前賢為什么要種桑呢?這是為了幫助后人紡織事業的發展。前修,即前賢,前代的賢人。紡績,繅絲叫紡,織麻叫績。這兩句,說明種植桑樹是有利于國計民生的。
詩的中間六句為第二層,敘作者之勸農種桑。“常佩知方誡,愧微富教益”,我心中熟知禮法的告誡,常常因沒有辦法教百姓富益而感到慚愧啊!佩,心中默默記住。知方,熟知禮法。微,無的意思。這兩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正因為感到慚愧,所以便想到要效法前賢,下面也就寫種桑了。“浮陽騖嘉月,藝桑迨閑隙”,陽春嘉月,是會快速過去的,現在趁著農事空閑的時候,發動百姓栽種桑樹。古語說:“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作者熟知禮法的告誡之后,能付之實踐,做一些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好事。這真是“語語皆能踐,萬卷非空虛”。接著就描繪種桑的場景:“疏欄發近郛,長行達戶場。”種植的桑樹,猶如稀疏的欄桿,從外城開始,一長行一長行地向遠郊伸展,有數千萬株。
詩的最后四句為第三層,抒寫作者欣慰的心情。“曠流始毖泉,湎途猶跬跡”,寬闊的流水開始于涓細的小流,遙遠的路途必須一步一步地走才能到達。曠流,寬闊的流水。毖泉,初出的汩汩而流的泉水。湎,當“緬”之誤。緬途,遙遠的路途。跬,古時稱半步為跬,相當于現在所說的一步。這兩句詩,也道出了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近到遠的這一深刻哲理。由于認識到這一哲理,所以作者種桑后的心情,就感到十分欣慰。“俾此將長成,慰我海外役”,預計使這些桑樹長成時,于蠶業生產是有利的,這是我供職海濱值得欣慰的事。詩中反映出謝靈運認識到前賢之言雖美,只有加以實踐才能成為好事;而實踐又必須一步步地進行,不可能一蹴而就。理論要轉化為實踐,實踐又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這首雖然是田園詩,但它的含義不僅僅在寫田園風光上,寓有深意,給人以哲理思考。作者十分重視語言的錘煉,矯揉雕琢痕跡明顯。可詩中的幾組對句,卻增加了詩歌的整齊之美。
上一篇:《秋風紈扇圖·[明]唐寅》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秦中雜感(其五)·[清]袁枚》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