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楊萬里
水嫌岸窄要沖開,細蕩沙痕似剪裁。
蕩去蕩來元不覺,忽然一片岸沙摧。
一談哲理,有人就覺得抽象深奧,仿佛不是宏篇巨論無以表達。其實,并不盡然。一幅繪畫,一曲音樂,一首小詩……也可能蘊含著某種深刻的哲學思想,楊萬里的這首《岸沙》就是如此。
開篇饒有情趣。流水本是無意識的自然之物,詩人一落筆卻賦予它生命和意志:“水嫌岸窄要沖開”。這種擬人化的手法,表現了詩人創作中幽默詼諧的一貫風格。在兩岸的夾持下,流水似乎感到緊束,不自在,它要沖破阻攔肆意奔流,一瀉千里。但是,這種愿望和欲求在形式上并不表現為滔天巨浪,不是帶著可怕的洪響沖向河岸的猛烈撞擊。真實的景象如何呢?詩人是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和變態的,而且具有豐富新穎的想象力:“細蕩沙痕似剪裁。”在這里,詩人不僅把眼前的景觀形象地再現出來,同時也很自然地為下句作了鋪墊:“蕩去蕩來元不覺。”你佇立岸邊,既看不到“黃河之水天上來”那種壯闊的畫面,也聽不到如同黃河一樣的瘋狂咆哮。河水蕩去蕩來,河岸依然如故,好象感覺不到什么威脅和危險。然而意外的結果卻發生了:“忽然一片岸沙摧”。詩人的眼睛如攝影之快鏡,正象錢鐘書先生所說:“兔起鶻落,鳶飛魚躍,稍縱即逝而極其未逝,轉瞬即改而當其未改”,都能被誠齋一一抓拍。末尾一句明白如話,就很清晰地反映出事物瞬間的變化。
詩人對于自然界一貫有著特別濃厚的興趣,大而高山流水,小而游蜂戲蝶,無不收拾入詩。由于他對大自然的景物觀察細致入微,描寫生動逼真,以至于姜夔曾有“處處山川怕見君”的戲言。不過,楊萬里的這首詩,呈現在人們面前的絕不只是一幅單純的景物寫生,透過畫面去思索,我們能發現深藏其間的哲學底蘊。中國古代關于“變易”的思想是非常豐富的。莊子說:“物之生也,若聚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韓非認為:“天地不能常侈常費,而況于人乎?故萬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張弛”。早在兩千多年前,先人提出這些觀點,無疑是難能可貴的,而《岸沙》的絕妙,在于它無一字言理,而通過形象引導我們去更深入地認識變易過程中的“漸著”關系。如同岸沙的崩塌一樣,滄海桑田,社會更替,宇宙間的任何事物在質變之前都有量變的積累,雖然這個量變的積累過程有時不易察覺,常常被人所忽略,但是它總在發生作用,超過一定的限度就必然會引起質變。有些劇變好象是瞬間發生的,其實也不例外,所謂“雷霆感動雖速,然其所由亦漸爾。”(張載《正蒙·參兩篇》)懂得了這個道理,正確把握住量變和質變的關系,我們就能用辯證的觀點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首詩給人的哲學啟示是非常深刻的。
上一篇:《小旻(節選)·[先秦]《詩經·小雅》》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崇壽客舍夜聞子規得三絕句寫呈平父兄煩為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