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朱放
歲月人間促,煙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能得幾回過?
詩人朱放志在林泉,一生長期卜隱于漸江剡溪鑒湖間。他結廬云臥,性好樵山釣水,歷游吳越名山勝跡。故他的詩思由野水荒云與佛寺道觀觸發者不少。這首小詩所寫即詩人游竹林寺時的人生感觸。
首句“歲月人間促”,直筆抒寫詩人生命之體驗。人生天地間,世事茫茫而歲月倏忽,光陰流逝如白駒過隙。青春年華太短暫了。此句亦情亦理,情理互見;其中一個“促”字,突兀警起,透射出詩人聰敏的生命感和時空意識。
“煙霞此地多”是詩人對竹林寺一帶山川勝跡的偏愛與贊嘆。竹林寺世有多處,此當指潤州(今江蘇鎮江)竹林寺。寺在鎮江黃鶴山。約與詩人同時的著名詩僧靈澈上人曾于此寺游方歇宿。當時著名詩人劉長卿有《送靈澈上人》詩,詩云:“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由此,可見竹林寺環境與韻致不俗。“煙霞”代稱隱者眼中胸中風采秀麗而飛動的佳山佳水。竹林寺一帶的“煙霞”處處都給詩人以美好的印象,故言“此地多”。寬泛一點講,也可以說是吳越一帶山水給詩人所留下的美好印象。
詩人隱居剡溪鑒湖間,與江浙風流儒雅之士俱從高義、樂山樂水,與這里的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唐代宗大歷(766)中,詩人曾一度到江西做過短時間的節度使屬官,但不久即掛官而去,扁舟放還。后于德宗貞元二年(786)又拜左拾遺,朱放亦不就,而始終執意于山水,游心縱情,牽性所好,忘懷得失,真算得上是一位性嗜山水的“煙霞癖”。可見,“煙霞此地多”既是這一帶山水的寫照,更是詩人偏愛之情的寫照,或者說是主觀情趣與客觀山水的融合與統一。因此,詩人對此有觀之不厭,賞之不盡之感。又唯其觀賞之不盡不厭,自然也就滋生出“歲月促”之慨。“歲月促”與“煙霞多”所呈現的沖突與聯系,互為因果,相反相成,情中透理,理中寓情;以“多”言“促”,自然尤顯其“促”更“促”。
三、四句推進一層,強化對生命短暫匆促感的表現。在如此“多”的煙霞中,詩人尤看重竹林寺。但詩人換了一個角度,不說自己如何如何喜愛,而說竹林寺殷勤好客,情深意厚,從而更加重了詩人對竹林寺的依戀留連之情。美而多情的所在,自然是希望“天若有情再來游”。但是,值得激賞的山水煙霞實在太多了,而人生歲月又是如此有限與匆促;余生寥寥,這美好而殷勤的竹林寺還能不能再來呢?還能來幾回呢?這一反詰,再度照應“歲月促”,突出“歲月促”,同時也流露出無可奈何的遺憾。從這頗帶憂傷的,甚至有些悲涼感的反詰中,讀者不難體味,詩人生命意識的執著與躍動。
這首小詩將人生的感慨以口語化的語言出之,語言和語氣都十分自然暢達,娓娓如人自言自語,毫無造作,十分親切近人,可以說是一首古代白話詩;但這種藝術化了的通俗口語,并非淺直;其字里行間,不僅寓情含理;其意緒不僅頗耐人深味;其風韻,亦呈現著明白如話的散文美。
上一篇:《題畫竹·[清]鄭燮》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風入松·寄柯敬仲·[元]虞集》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