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撥不斷 大魚
王和卿
勝神鰲,卷風濤,脊梁上輕負著蓬萊島。萬里夕陽錦背高,翻身猶恨東洋小。太公怎釣?
這首《大魚》,完全出自作者浪漫主義的奇特想象,其寓意十分深遠。
這是一條怎樣的大魚呢? “勝神鰲,卷風濤,脊梁上輕負著蓬萊島。”蓬萊島是古代傳說中的五座仙山之一,它在大海中漂浮。天帝為了固定它的位置,派遣15只巨大的神龜(神鰲)用頭頂著這五座山(見《列子·湯問》)。而這條大魚顯然比15只神鰲的力量大,它“輕負著蓬萊島”,并不感到沉重,而且還能卷起風濤,甚至還要讓脊背高高地浮在水面,“萬里夕陽錦背高”這一特寫鏡頭,十分壯美。一望無邊的大海在夕陽中恢復了規律性的平靜,而西下的夕陽就像一只遠程探照燈似的照著那條大魚的脊背,銀光閃閃,像一段錦也似的雪白,多么耀眼,多么引人注目。僅僅從這脊背就能判斷,這條魚之長,不“知其幾千里也”,它要翻個身,只怕“翻身猶恨東洋小”呢!這樣的大魚,那渭水把釣的姜太公釣得動嗎?
作者極力夸頌的這條大魚指的是什么呢?我認為正是作者自己、作者的朋友關漢卿等空有抱負、但生不逢時的元代知識分子的象征。論據有三:其一,這條大魚和《莊子·逍遙游》的那條大魚何其相似:“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所不同的是,北冥之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大鵬展翅,扶搖直上九萬里,而這條大魚呢?不僅不能奮飛,而且背負神山,東洋水淺,翻身尚不得自由呢?這和“九儒十丐”的元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多么相似!證據之二,作者劈首一句“勝神鰲”,耐人尋味。神鰲不僅是神龜,“獨占鰲頭”指的是中狀元。元初知識分子功名無望,但他們并不認為自己沒本事,他們認為自己是有理想有抱負有學問的,勝過那些狀元郎。只是時運不佳,生不逢時而已!論據之三: “太公怎釣”也發人深思,大家都知道,姜太公熱衷功名,年過八十尚在渭水垂釣,等待時機。所謂“太公把釣,愿者上鉤”,是說太公釣魚是假,釣君王是真!元代的散曲作家不屑于功名,因而對“太公把釣”之類的事也是加以嘲笑的。試看:在“翻身猶恨東洋小”的大魚面前,姜太公是何等的渺小啊!作者的褒貶和揚抑是十分明確的。
讀完這支曲子,一般的讀者只是欣賞作者豐富的想象和語意的詼諧幽默,引人發笑,我覺得作者寫到尾句,確實也在笑,但那是苦笑,苦笑的背后,隱藏著元代知識分子共有的壯志難酬的悲痛。因而,將這支曲子看做元代知識分子的自畫像,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上一篇:雙調·折桂令自述·喬吉|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雙調·殿前歡“懶云窩”(三首)·阿里西瑛|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