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庭芳》言情贈友詩歌
元豐七年四月一日①,余將移黃去汝②,留別雪堂鄰里二三君子③。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④,遂書以遺之。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⑤,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云何? 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 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⑥。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蘇軾于元豐二年貶官黃州,元豐七年又貶移汝州,這是他在由黃移汝之際寫下的一首留別詞,表現了他同黃州父老的深厚情誼。
因為是留別,故全詞是以作者的口吻來寫出。這樣便有直抒胸臆、感情真摯的特點。統觀全詞,無一句驚人語、造做語,非常自然、真實地表現了蘇軾對黃州父老的依依惜別之情。
“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這是寫黃州父老為蘇軾餞行,同時又盛情地挽留他。表現了黃州父老對蘇軾的一片深情厚意。蘇軾自元豐二年貶黃州后,曾在當地墾東坡,筑雪堂,與黃州父老朝夕相處,達五年之久,自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故云“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他尤念念不忘的是黃州父老對他的關懷和幫助。“我昔在東坡,秋菌為夕餐。永愧坡間人,布褐為我完。” (《次韻毛滂法曹感雨》) “農夫告我言,勿使苗葉昌。君欲富餅餌,要須縱牛羊。” (《東坡八首》)所以在此離別之際,雙方都有依依不舍之意。
詞的下片,主要是表現蘇軾對黃州父老的留戀之情。為了真實地表現這種情感,蘇軾另辟蹊徑,用了兩個生動的細節描寫,即將他的留戀和惜別真實地表現出來了。其細節一: “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這是諄諄囑托父老照看他堂前的細柳,莫損傷了它們的嫩枝。其細節二: “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拜托江南曾一起垂釣的父老,常為他曬曬蓑衣。這兩個細節表現的情懷是一致的,即蘇軾的留戀和終老黃州的愿望。雖然蘇軾此后再也沒能回到黃州,但他的這種感情是真實的。如他在 《別黃州》 里寫道: “桑下豈無三宿戀,尊前聊與一身歸。……投老江湖終不失,歸來莫遣故人非。”又說: “他年一葉溯江來,還吹此曲相迎餞。” (《過江夜行武昌山下聞黃州鼓角》 ) 由此可見他的感情是真摯的,而且十分感人。
清沈德潛在 《唐詩別裁集》 里說: “寫離情能不露情態。”今觀蘇軾這首《滿庭芳》 ,恰與之相反。全篇詞氣清淺樸直,詞意明朗,但不假雕飾,語淺情深,故十分感人。讀之仿佛親見作者與黃州父老殷切語別的情景。詞境親切、真實、自然、可愛。當屬離別詞中之上乘佳作。
注釋
①元豐七年: 即1084年。②黃: 指黃州。即今湖北黃岡; 汝,指汝州。即今河南臨汝。③雪堂: 蘇軾貶官黃州時所筑。④李仲覽: 名翔。⑤再閏: 蘇軾于元豐三年 (1080) 抵黃州貶所,七年四月由黃移汝。其間元豐三年閏九月,元豐六年閏六月,故云“再閏”。⑥洛水: 在汝州附近。
上一篇:《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作》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滿江紅》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