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舜民《村居》宋山水詩鑒賞
張舜民
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
這首詩描繪出夏日鄉村閑靜安謐的自然風光。筆致清新樸素,宛如 一幀水墨畫面。
“水”“竹” 用綠色調足了畫面的基本色調,兩個“繞”字在 一句中復迭出現,表現出綠的律動感,使人覺得是兩支飽蘸綠彩的畫筆在揮動,染綠了人家,染綠了自然。水的碧綠,陂田的嫩綠與竹林的翠綠形成三個不同的綠色層次,呈現立體透視的空間效果。“榆錢落盡”,則以樹冠的塊狀綠色與畫面綠的主色塊在另一角度互為比配。榆樹花后結實,周圍果皮伸長如鳥翅,舊稱榆莢,因為其形扁圓,垂垂成串,又謂之“榆錢”。孔平仲有詩稱“春盡榆錢堆狹路”。木槿夏季開花,紅紫白皆備,朝開暮落。此“槿花稀”,指時近黃昏,花已衰微。惟其稀疏,在萬綠叢中,方顯出豐韻。此境由高八、九丈的喬木榆樹與高七、八尺的灌木木槿的參差樹蔭與低處的水、平地的田、稍高的竹林籬笆形成一個更為開闊的透視空間,并用三色槿著色點染,使“村居”的環境在安詳的氛圍中透出生機。
“夕陽”紅艷而不火辣,在天的盡頭放出淡淡的光芒,故歷代詩人樂采之人詩。“夕陽牛背”棲“寒鴉”,恬淡中透出古樸的美。宋代詩人有幾位都寫過這種景象,例如蘇邁有斷句:“ 葉隨流水歸何處?牛帶寒鴉過別村。” (《東坡題跋》卷三《書邁詩》)賀鑄也有詩說“水牯負鴝鵒” (《慶湖遺老集》卷五)。此種境界,使人產生“鷗鷺忘機”的聯想,表現出宋代那些即使并未隱逸的詩人,仍在追求一種和平安詳生活的心跡。作為畫面構圖而言,此種境界則突出了村居農閑的靜謐和天籟。黑色的牛與鴉同火紅的夕陽形成色彩對比,牛軀與寒鴉又形成大小對比,染上橙紅陽光的黑色動物身上幻出紫褐的光彩……自然畫意融人詩情,使此詩成為具古淡風味的寫景佳作。
上一篇:黃喬松《暗花溪》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王禹偁《村行》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