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潼關渡河》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平源莽千里①,到此忽嵯峨②。
關險山爭勢,途危石墜窩③。
崤函羅半壁④,秦晉界長河⑤。
為趁斜陽渡⑥,高吟擊楫歌⑦。
[注釋]
①平原: 指關中平原。
②嵯峨:高峻險要的樣子。
③墜窩: 下陷為洼處。
④崤(xiáo) 函:崤山和函谷,均在潼關東面,都以險要著稱。崤山分為東崤和西崤,“東崤長坂數里,峻阜絕澗,車不得方軌。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絕險不異東崤” (《元和郡縣圖志》)。函谷亦 “實為天險”。參見前李世民《入潼關》注①。羅:羅列。半壁: 半邊。此句說天險崤山和函谷羅列在潼關的東面。
⑤長河: 黃河。秦晉兩地以黃河為界。此言潼關北面有天險黃河,將秦晉分開。
⑥斜陽: 夕陽。
⑦擊楫歌:詠祖逖中流擊楫故事。東晉時北方為五胡所占,豫州刺史奮威將軍祖逖親自率兵北伐,渡長江時,他中流擊楫宣誓說:“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晉書·祖逖傳》)楫: 船槳。作者在此以表示自己欲澄清天下的雄心壯志。
【題解】
此詩選自《譚嗣同全集》。清德宗光緒十五年(1889),譚嗣同省父抵達蘭州后,即與其二哥譚嗣襄赴北京應試。他出潼關渡黃河北行時,便作了這首詩。
【簡析】
這首五言律詩,抒發了作者出潼關渡黃河時的感受,由關中平原寫到關隘山勢,由關道河壁寫到黃河泛舟,由寫所見所為到寫情志懷抱,描寫對象多彩多姿情態各異。景象渾弘,風格雄健慷慨。最后兩句用典和寫實巧妙結合,有力地抒發了作者的高遠志向。
上一篇:《出潼關》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下一篇:《初過潼關值雨》原文|題解|注釋|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