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朗月行》精選經(jīng)典唐詩鑒賞
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古朗行”,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65作《朗月行》,以之入《雜曲歌辭》。李白一生與月結(jié)下不解之緣。詠月所作,琳瑯滿目,而這首開篇四句卻獨具意味,樸實厚重,率真自然。這里的關(guān)鍵在“不識”二字,孩童所見東西不多,從月亮的白和亮,構(gòu)成天真、稚氣的想象基礎(chǔ),不由驚喜地呼出:“白玉盤”!接“又疑”二字甚妙,表現(xiàn)出發(fā)育還不完全的理智,已具有一定的判斷力,故而生疑。在兒童的心靈(或說腦海)里又產(chǎn)生了另一種幻想:覺得那也許是(瑤臺上)神仙的鏡子飛掛在青云上! “瑤臺”,傳說中神仙的居處。這景況出諸李白筆下,正見詩人的童心未泯;而從另方面說,詩人也是另有所寓,非只是馳騁想象和繪景也。接四句所寫從古代傳說中來。《初學(xué)記》卷一引虞喜《安天論》: “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形成,桂后生焉。” (此說又見《太平御覽》卷四。)傳說中的玉兔搗藥,并見于傅玄《擬天問》: “月中何有?白兔搗藥。”以上八句是對童年的回憶,或說用神話傳說、軼聞趣談,生動地描繪出兒童的心理情態(tài),這里的意象,美麗、純潔、明凈、怡悅、舒暢,“表里俱澄澈”,充滿著幸福的憧憬。那么此刻的詩人為何有如此美妙的感覺呢?
轉(zhuǎn)入下半,景況大異,先前的朗月,完全變了樣子,“蟾蜍獨圓影,大明夜已殘。”“蟾蜍”,兩棲動物,俗稱癩蛤蟆。又,傳說蟾食月而有月食。后因用為月的代稱。詩故接曰: “大明夜已殘。”大明,月也。接二句再用神話傳說。《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 “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堯乃使羿射,落九日,民賴以安。”詩再云月失去皎潔的光輝,不甚令人欣賞了。“陰精”,指月亮。“淪惑”,沉迷。詩最后以憂傷“摧心肝”結(jié)。
上一篇:沈佺期《古意呈喬補闕知之》精選經(jīng)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韋莊《古離別》精選經(jīng)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