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饑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麨〕麥制的干糧。
從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至元豐二年(1079),蘇軾任徐州知州。元豐元年(1078)春天,徐州一帶發生了嚴重的旱災:“東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弊鳛樾熘葜莸奶K軾曾率眾求雨;初夏降雨,他又率眾謝雨。在赴徐州城東石潭祭神謝雨途中,他看到雨后農村欣欣向榮的景象,他又接觸了男女老少各種類型淳樸的農民,心情興奮,欣然命筆,寫下了這組著名的《浣溪沙》小詞。把農村生活擴大到詞的題材中來,這是蘇軾的創舉。這五首《浣溪沙》宛如一組北宋農村的風俗畫,是中國詞史上第一次以農民群象為主人公的詞作。組詞前原有小序:“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边@是第三首,寫作者在村莊巡視的情況。
詞的上闋側重描寫了詞人乍見農民喜獲蠶收的情景?!奥槿~層層檾葉光”,詞人首先看到的是莊稼的長勢喜人。不論是線麻還是檾麻,都長得蔥蘢茂盛,在陽光的照耀下,閃動著綠色的毫光,這是路上所見的一派明朗清麗的景色。緊接著寫進村所聞,不知是哪一家已開始煮繭了,使全村者飄散著沁人肺腑的芳香!著一“香”字,披露了詞人與農民共同的欣喜之情。第三句緊承前句,“隔籬嬌語絡絲娘”,活現出嬌聲細語、又說又笑的絡絲的婦女們的勞動情景。上闋三句詞人靈活地變換描寫角度:首句從視覺角度,第二句改為嗅覺,第三句則換成聽覺。讀之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臨其境。
詞的下闋著重表現了作者對農民處于青黃不接之中的體恤關懷之情。一、二句勾畫出一幅農村生活寫實的畫面。一位垂著白發、拄著藜木拐杖的老人,抬起昏花的老眼望著詞人,而詞人見到的卻是老農采摘青青的麥穗搗碎后制成干糧來飽饑腸的情景。面對此情此景,想到徐州已經連續兩年鬧水旱天災,于是作者以十分關切的心情“問言豆葉幾時黃”,在這—組《浣溪沙》小詞里,直接寫地方官與農民對話的,就只有這一句。這一句問話看似尋常,卻飽含著蘇軾對農民深厚的思想感情,體現了詞人對農民的深切關懷。
這首小詞以作者行蹤為線索,上闋是由村外寫到村內,下闋又由村內寫到村外,顯示了詞人巡視鄉村的行跡。脈絡分明,結構嚴密。
上一篇:《沁園春 墾田東城·元·許衡》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浣溪沙·宋·蘇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