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辛棄疾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①。八百里分麾下炙②,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③,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④,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條目注釋>=①吹角連營: 軍營連著軍營,到處都響起一片號角之聲。②八百里分麾(hui) 下炙: 給部下分食烤牛肉。八百里,八百里駁,一種名牛; 麾下,部下; 炙,烤肉的省稱。③馬作的盧: 馬都像的盧那樣跑得飛快。的盧,古名馬。相傳的盧馬日行千里,夜走八百。④天下事: 此特指恢復中原之事。【鑒賞】 這是一首送軍人上前線時為壯其行色而寄贈的抒懷詞。
陳同甫,辛棄疾好友,姓陳名亮字同甫,號龍川先生。他為人才氣豪邁,議論縱橫,自稱“能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因積極主張抗戰,而遭到投降派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十五年 (1188)冬,他到上饒 (今江西上饒市) 訪辛棄疾,留十日,別后赴軍戎,與辛棄疾互寄唱和。此篇為辛棄疾寄給陳同甫的 《破陣子》 詞。
本詞在聲調上頗有特點,上下兩闋各有兩個六字句平仄互對,構成了和諧、舒徐的音節; 又各有兩個七字句互對,構成了拗怒、激越的音節。和諧與拗怒,舒徐與激烈,形成了矛盾的統一,從而恰當地表達了作者復雜的心理因素的變化和夢想的軍中戰斗場面的轉換,收到了繪聲繪色、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
上闋想象沙場點兵的壯觀景象。以兩個二、二、二的對句開頭,通過具體描述,表明了數層含義。首句六字即用了三個連貫的、富有特征性的動作塑造了一個軍營壯士的形象,讓人從動作中去體會這個壯士的潛臺詞: 為什么要喝酒,而且喝“醉”?醉后為什么不熄燈睡覺,反而將燈挑得更明?挑明了燈為什么不干別的,偏偏抽出寶劍在燈下看了又看?這一連串的問題,都在讀完全詞才能得到應有的回答。其實,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的動作已經有力地展現了一個報國壯士的內心世界。“挑燈” 的動作又點出了是“夜深人靜” 的時刻,壯士在萬籟俱寂中思潮洶涌,無法入睡,只好獨自飲酒,醉后仍不能平靜,于是挑燈看劍。看來看去,總算睡著了,而剛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夢見了什么也沒有明說,卻迅速換上了 “夢醒” 后的鏡頭: 天已破曉,一座連一座的軍營內,四處都響起了一片號角之聲。這軍中號角極富鼓舞士卒投入戰斗的魅力,而壯士正好是統領這些士卒的將軍。于是他一躍而起,全身披掛,要把 “醉里”、“夢里” 所想的一切化為現實的行動。
三、四兩句對仗極工,又極雄健,突出地表現了雄壯的軍容,表現了將軍及士兵們高昂的戰斗情緒。你看,士兵們歡欣鼓舞,飽餐將軍分給的烤牛肉,軍營又奏響了振奮人心的戰斗樂曲。餐后,士兵們排成整齊的隊伍開始操練,將軍神采奕奕,指揮進退,意氣昂揚地 “沙場秋點兵”。一個“秋” 字,點明秋高氣爽、馬肥人壯,點兵出征,預示了戰無不勝的前景。
下闋幻想血戰沙場立下汗馬功勞。起首突破了一般的 “換意” 譜式,將上闋“沙場秋點兵” 之后的磅礴大氣直貫下來,描寫將軍率領訓練有素的鐵騎,風馳電掣般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我們仿佛看到敵人紛紛落馬,殘兵敗將望風而逃,將軍身先士卒、乘勝追殺,戰斗很快結束,將軍的隊伍旌旗招展、凱歌入云、歡聲動地。三、四句寫這是一場反擊戰。將軍是愛國的,也是好名的。一戰獲勝,恢復功成,既 “了卻君王天下事”,又“贏得生前身后名”,豈不壯哉!
如果到此為止,那真夠得上“壯詞”。然而在投降派當朝的時代,并沒有產生這種 “壯詞” 的土壤。上述一戰而勝的場面,不過是作者的理想而已。他心馳神往地想象化為將軍的形象,剛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又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現實。尾句作者發出沉痛的感嘆: 可憐我等待的這一仗,等到白發都長出來了也沒有等到,看來收復失地的理想是無法實現了。想到由自己化身的將軍“醉里挑燈看劍”,夢中馳騁疆場,暢快淋漓一時; 再對鏡看看自己的滿頭白發,這處境確實“可憐”。然而又有誰來 “可憐” 他呢?于是,作者寫下了這首“壯詞”,寄給了即使在軍中處境也同樣 “可憐” 的陳同甫。
全詞先如斜箭升空,然后陡然下落,同時又戛然而止。這種寫法往往因其出人意料而扣人心弦,遂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柳永·破陣樂》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辛棄疾·祝英臺近》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