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舷《登石筍矼》原文與賞析
智舷
朝上石筍矼,峻峭健吾杖。
峰峰若飛來,擊破海子浪。
或有犯人形,撒手懸崖上。
上下皆虛空,不知幾萬丈?
化理不厭奇,濡毫詎能狀?
石筍矼亦稱白砂矼,在始信峰與仙人峰之間。矼上巨石參差林立,有如雨后春筍,是黃山一大奇觀。“矼中石,拔地起,青冥直上三千丈,碧玉叢生幾十里。人衣盡染新篁石,不知身在石林里。”這是清人洪力行游觀后的贊嘆。從實而論,黃山“三奇” (石、松、云海) 之中,以石為最,而集石之大觀的,當推此矼。所以《黃山探奇》的作者把它和雁蕩的龍湫、匡廬的瀑布相提并論,稱之為“天下三奇”。
作者智舷是明代著名的詩僧,曾游黃山,戀戀不去,謀卜地筑室居留,后未成而去。這首詩是他在游山期間吟成的,很有感情,寫實之中,匯入釋理,聯想自然,頗能引人入勝。
詩為五古,押仄聲韻,與矼石的形勢相表里,愈加顯得突兀瘦硬。全詩十句分為三個部分,前二句寫攀登石矼的境況。詩人是早晨獨自前往的,石矼又高又陡,得用力撐拄手中的拐杖,才能懸身而上,梯道之峻險可知。中間六句描摹矼石的形勢。“峰峰若飛來,擊破海子浪。”二句從大處著眼,著力顯示其總體特征:矼上的垂石,一個個形態生動,呈騰躍之勢,就象剛從天外飛來,投入這黃山云海之中。那翻滾著的云濤,大概就是它們激起的。有的穿破云海,直指藍天,象是矗立在海中的島嶼,又象是在海面飄移的檣帆。“或有犯人形,撒手懸崖上。”則于細處落筆,勾勒其中最奇最險也最富特征的立石。所謂“十八羅漢朝南海”,一個個托形為人,聳身懸崖之上; 有的仿佛輕生者,撒手而下。看了這樣的景色,怎能不為之提心吊膽! 何況這座石矼壁立千仞,上面是無極的天空和飄忽不定的山嵐,下面是深邃的山谷,青隱隱的,時而云霧升騰,什么也看不見。總之上下虛空,一片混茫,誰能推知它的高度和深度哩! 結尾二句抒發感慨。“化理”似指造化之心理,造化乃人們想象的宇宙萬物的締造者,一個無所不能的至高無上的神靈。他不厭其煩地搜奇獵異,把種種常人所無法想象的殊美呈現出來,石筍矼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矼上叢生的立石,各個不同,卻又都生氣灌注,那復雜的形狀、精神和氣勢,遠非筆墨所能形容,不然再現紙上,置諸案頭,不時領略它們的特異風姿,豈不是最好的美感享受?
這首詩的表現技法頗多變化,起句交待時間地點,用韻也與一般古體詩相仿佛,屬以常法寫常態。自第二句起,筆力沉著,且善于騰挪,呈夭矯之勢。一個“健”字把人、手杖和陡峭的石矼緊密聯系起來,使驚險之勢從畫面逸出。三、四兩句包容廣大,意象靈動而又蒼勁有力。這“力”除了通過象“飛”“擊”這樣精心錘煉的動詞使之外現,還借助音韻的特殊安排,予以傳導,使之可聞可味。例如“峰峰若飛來”用了四個平聲,形成連翩之勢,顯得親切靈動,與句意相表里,而“擊破海子浪”則全用仄聲,讀時口腔動作幅度大,頗覺佶屈聱牙,唯其如此,峰之峻峭,石之雄奇,才能通過吟詠,獲得充分的感受。其它各聯大都類此。起句和落句平仄的畸重疇輕,伴隨著景物的虛實變幻。使一個由色彩和聲音交織成的神奇畫面,生動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如果把詩文的表現手法分為“常法”和“變法”兩大類,那么,這首詩則兼用兩法,以“變”為“常”,用奇特的音韻表達奇特的物象。就用韻來說,為“變法”無疑。但以“奇”寫“奇”,以“變”應“變”則又是常法,寓變于常,則不僅新奇,而且妥貼,詩的化境,殆臻于是。
上一篇:陸游《登灌口廟東大樓觀岷江雪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王得臣《登蓮花峰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