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上三峽》原文與賞析
李白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李白因誤入永王李璘幕府而獲罪,“有詔長流夜郎 (今貴州桐梓縣)”。這首詩就是李白在唐肅宗乾元元年 (758) 流放夜郎途中,乘船沿長江上溯經(jīng)三峽時所作。詩人當(dāng)時已年近花甲,前途未卜,心情是極為沉重的。
詩為五古,共八句。頭兩句描寫巫山和長江。“巫山夾青天”的“夾”字,極準(zhǔn)確地描繪出巫峽“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 (酈道元《水經(jīng)注》) 和“仰視天,如匹練然” (陸游《入蜀記》) 的特點(diǎn)。但酈、陸都是從人的視覺角度去寫,而李白則把巫山人格化了。巴水,這里指長江。“巴水流若茲”是說,長江竟像這樣湍急奔流! 其驚訝贊嘆之情溢于言表,并且和下文寫沿江而上時船行之慢形成對比。詩的三四句具體描寫自己沿江而上的感受: 江流宛轉(zhuǎn)迂回,山重水復(fù),望去有時似到盡頭; 但繞過山崖,又見青天一片,好像永遠(yuǎn)也走不到天邊。詩的最后四句寫自己乘船而上,三朝三暮,屢見黃牛。這艱難的旅途,使人心情更加憂郁,不覺連頭發(fā)都愁白了。
詩中的黃牛,指黃牛山。在西陵峽距湖北宜昌45公里處,長江南岸重嶺疊起,高崖間有巨石,如人負(fù)刀牽牛,人黑牛黃,故名黃牛山,并因此把這段小峽稱為黃牛峽,灘為黃牛灘。這一段江流迂回,雖途經(jīng)信宿,猶望見此石。歐陽修有詩曰:“朝朝暮暮見黃牛,徒使行人過此愁。山高更遠(yuǎn)望猶見,不是黃牛滯客舟。”他是以超然客觀的態(tài)度去寫黃牛山的,而李白則傾注了自己的主觀感情。
那么,李白的主觀感情,也就是使他“不覺鬢成絲”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僅僅是因?yàn)椤包S牛滯客舟”嗎? 詩人是流放夜郎,并不盼望早到,“我愁遠(yuǎn)謫夜郎去”(《流夜郎贈辛判官》),何至于僅因船行遲緩就“不覺鬢成絲”呢? 要搞清這一點(diǎn),還應(yīng)該從黃牛上找答案。關(guān)于黃牛的來歷,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禹治水時,土星化為神牛,以角開山,疏通大江,功成后留影于壁上。后人懷念黃牛功德,三國時蜀漢曾為之立廟,名黃牛廟,又稱黃陵廟。諸葛亮親自撰寫《黃牛廟記》。后世又多次重修。現(xiàn)存建筑主要建于明萬歷間。黃牛廟前臨大江,后倚高峻的陡壁,氣勢雄偉。李白當(dāng)時曾前往游覽。由此可見,黃牛是建功立業(yè)、造福后代的,所以后人修廟祭祀,使之永享人間煙火。詩人一生立志報效國家,造福黎民,一伸壯志,卻不遇明主,屢遭坎坷,最后竟獲罪流放。此時船行黃牛峽中,三朝三暮,屢見黃牛,詩人不會不由黃牛而聯(lián)想到自己,從而產(chǎn)生“人不如牛”的無限感慨,從而“不覺鬢如絲”。這里包含著一種雖身遭逆境而壯心未泯的精神。
這首《上三峽》的一個顯著特點(diǎn),是它的民歌風(fēng)格。詩的后半部分即脫胎于“朝發(fā)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的古歌謠。但古歌謠只言江流迂回,船行遲緩,李白詩則抒發(fā)了流放途中的無限感慨,思想內(nèi)容比古歌謠豐富得多、也感人得多了。詩人是善于不斷地從民歌中汲取營養(yǎng)以豐富自己創(chuàng)作的。李白的詩深受廣大群眾喜愛,這該是一個重要原因吧!
上一篇:張祜《三閭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陸游《上天竺復(fù)庵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