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題西林壁》原文與賞析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置身于廬山,也許,許多人都會有移步換景的感覺,但由此而悟出哲理并用明白的詩句一語道出的,卻只有蘇軾的這首七絕《題西林壁》,也正因此,這首詩成為千古名篇。
從詩的結構看,第一、二句描寫廬山的奇偉景觀:“橫看成嶺側成峰”,從正面看,山為橫空高嶺; 從側面看,則成峻峭奇峰。山為嶺,則雄偉巨大; 山為峰,則高峻奇絕。然而廬山之奇不僅在此,更在于它的“遠近高低各不同”,轉移遠、近、高、低各個角度看,廬山呈現出不同的景象,千姿百態。至于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究竟有什么不同的美景,詩人沒有也無需細寫,而讀者卻能從“各不同”的提示中,想象、體味出廬山所給予人的隨步換形,一步一景,氣象萬千,不可辨識的奇妙感覺。據《東坡志林》載,“遠近高低各不同”原為“到處看山了不同”,原句顯得板滯而抽象,難以喚起人形象的聯想,改成“遠近高低各不同”,則有一種鏡頭移動感,能讓人感到距離角度的變化,從而在想象中景致變得起伏有致。
詩寫至此,作為對廬山山景的描寫,并無特別的過人處,然而詩人接著吟出了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之新意奇意便即凸現。從形式上看,這是對前兩句內容的否定,說明那景色并不是廬山的“真面目”; 而從效果上看,這兩句卻正是對一、二句所寫內容的延伸。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看山已經很美了,如果看到廬山的全部真面目,那該是怎樣的美不勝收啊。那么,廬山的自然全貌、它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樣的呢? 詩人感慨道: 身處廬山之中,是難以把握廬山的完整形象,難以看到廬山的全部美景的。這實際上已借寫廬山山峰而揭示出了一條哲理: 只有站在高于客體的位置,不受其局限,在更加廣泛的范圍里觀察它、分析它,才能認識到它的本質。而這正是此詩立意新奇之所在。
這首詩,寫出了人人心中所有: 到過廬山的人,都會喟贊它的峰嶺起伏,變化多態; 更寫出了人人筆下所無: 借廬山之景,巧妙地說出“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道理。短短的詩行,昭示出這樣精深的哲理,落筆揮灑自如,立意新穎高深,無怪乎不脛而走,千古傳誦。
上一篇:陰鏗《題羅浮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張祜《題金陵渡》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