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君穆林路,匹馬向桑干。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戰后,耆舊幾家殘。處處蓬蒿遍,歸人掩淚看。
句句沉著,“白日寒”三字寫爾時幽州景象,乃竟為千古名言。
【箋釋】
[穆林關]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七“黃州麻城縣”:“穆林關,西至白沙關八十里,在縣西北一百里,在州北二百里,至光州一百四十九里。”漁陽,《通典》卷一七八“漁陽郡”:“薊州,今理漁陽縣。戰國時屬燕。秦置漁陽郡,二漢因之。隋文帝徙玄州于此,并立總管府;煬帝初廢,置漁陽郡。大唐屬幽州。開元十八年,析幽州置薊州,或為漁陽郡。領縣三:漁陽,三河,玉田。”治所在今河北省薊縣。此詩當為大歷二年(767)奉使淮西,巡行光、黃等州時作。
[桑干] 《太平寰宇記》卷六九“幽州薊縣”:“桑干水自西北平昌縣界來,南流經府西,又東流經府南,又東南與高梁河合。”
[幽州] 《通典》卷一七八“范陽郡”:“幽州,今理薊州。古之幽州,蓋舜分冀州為之,置十二牧,則其一也。言北方太陰,故以幽冥為號。昔顓頊都于帝丘,其地北至幽陵,即此。殷復省幽州入冀州……初,武王定殷,封召公奭于燕。及秦滅燕,以其地為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漢高帝分上谷郡置涿郡。武帝置十三州,此為幽州……后改燕國曰廣陽郡。后漢置幽州,并因前代。晉亦置幽州,晉亂,陷于石勒、慕容儁、苻堅,后入于魏,其后分割不可詳也。今之幽州,謂范陽郡,古涿鹿也。即燕國之都焉,謂之渤碣之間,亦一都會也。秦為上谷郡之地。漢高帝分置燕國,后又分燕置涿郡及廣陽國,有獨鹿、鳴澤。后漢為涿、廣陽二郡地。魏更名范陽郡。晉為燕、范陽二國,兼置幽州。慕容儁嘗都之。后魏置幽州。北齊置東北道行臺。后周置燕、范陽二郡。隋初并廢,煬帝初并置涿郡。大唐為幽州,或為范陽郡。”治所在今北京附近。
[城池] 城墻和護城河。《墨子·備城門》:“我城池修,守器具,推粟足。”《漢書·蒯通傳》:“嬰城固守,皆為金城湯池,不可攻也。”后泛指城、城市。
[耆舊] 故老。《漢書》卷七八《蕭育傳》:“上以育耆舊名臣,乃以三公使車載育入殿中受策。”
[蓬蒿] 蓬草與蒿草。亦泛指草叢;草莽。《禮記·月令》:孟春之月,“飆風暴雨總至,藜莠蓬蒿并興”。《莊子·逍遙游》:斥
【輯評】
《對床夜語》卷二:其前實后虛者,即前格也,第反景物于上聯,置情思于下聯耳。如劉長卿“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戰后,耆舊幾家殘”,則始可以言格。
《唐詩歸·中唐一》鐘惺評:壯語、平調。“處處蓬蒿遍,歸人掩淚看”,鐘惺評:悲在“歸人”二字。
《唐風定》卷一四:高調。顧云:文房雅鬯清爽,中唐獨前。表曰:五言長城,允矣,不愧。
《唐詩解》:此傷祿山之亂也。意謂祿山構亂,神州陸沉,而漁陽為甚。今逢郡于此,觀楚國唯蒼山為舊物,則知從桑干而向幽州,殆白日無人行矣。百戰之后,世家摧殘,蓬蒿遍野,歸人能無揮涕乎?
上一篇:《留盧秦卿》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送薛良史往越州謁從叔》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