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龜蒙
故國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奠濕中堂。
邇來父子爭天下,不信人間有讓王。
襲美,是晚唐詩人皮日休的表字。皮、陸二人是好友,常相詩酒唱和,這首詩就是陸龜蒙和皮日休《泰伯廟》而寫的。據說周太王古公有泰伯、虞仲、季歷三個兒子,季歷的兒子昌(后來的周文王)生相不凡,卜者云其有圣瑞氣,古公將振興周族的希望寄托在昌身上,然按傳位制,當以長子泰伯承古公位。泰伯知古公欲傳位季歷,再傳昌,故與虞仲出奔荊蠻,斷發文身,以示讓賢。泰伯之舉為后人稱頌,千百年來,傳下祭祀泰伯、虞仲的習俗,本詩即以此為題寫成。《史記正義》云:“泰伯奔吳,所居城在蘇州北五十里常州無錫界梅里村,其城及冢見存”,詩中的“故國”即指此地,泰伯廟大概亦在此處。
“故國”二句和皮日休原作“一廟爭祠兩讓君,幾千年后轉清芬”意,說泰伯、虞仲讓賢之德流芳千古,為吳人景仰,數千年來祭祀不斷。城荒德未荒,指出泰伯美德與日月共存,能經受時間的考驗。“椒奠”,是一種祭神儀式,置香椒于美酒中,取其味馨香濃烈,以酒澆地,用以祀神靈。“年年”句,言祭祀泰伯的傳統悠久不絕,描寫“爭祠”讓君的情景,中堂為酒所“濕”,足見祭祀者之多。首二句通過“城荒”與“濕中堂”兩組鏡頭對比,凸現“德未荒”之意,形象地寫出了古代賢者讓位之舉在后人心目中的贊賞之情,正是“斯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
當朝統治者的無德,除去引起人民的厭惡和失望,還會激發他們對古代賢者的懷念的情緒,“邇來”兩句,就是詩人對這種社會心理現象發表的議論。歷史進入封建社會,權勢欲與日俱增,為了王權,天下紛爭不已,父子骨肉亦卷入互相殘殺的惡流,“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樣的感喟,不僅出自權力爭斗的中心,就連尋常百姓,對于史不絕書、愈演愈烈的皇權爭奪,也深感心寒。詩人在《江湖散人歌》中就發出過“江湖散人悲古道,悠悠幸寄羲皇傲”的浩嘆。在晚唐世風江河日下之時,統治者眼中只有無情的傾軋,他們哪里相信人間有“讓王”之事。
本詩通過古代賢者的高節與現實中爭權者的卑劣比較,辛辣地諷刺了封建統治者的丑行,揭露了他們的丑惡本質,表現了詩人對泰伯一類賢者的景仰贊美,對爭權奪位者的鄙夷之情。
上一篇:貫休《招友人宿》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韋莊《臺城》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