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軾《北海十二石記》原文|注釋|賞析
蘇軾
登州下臨大海,目力所及,沙門、鼉磯、牽牛、大竹、小竹凡五島。惟沙門最近,兀然焦枯。其余皆紫翠絕,出沒濤中。真神仙所宅也。上生石芝、草木皆奇瑋,多不識名者。又多美石,五采斑斕,或作金色。
熙寧己酉歲,李天章師中為登守,吳子野往從之游。時解貳卿致政退居于登,使人入諸島取石,得十二株,皆秀色粲然。適有舶在岸下,將轉海至潮。子野請于解公,盡得十二石以歸,置所居歲寒堂下。
近世好事能致石者多矣,未有取北海而置南海者也!元祐八年八月十五日,東坡居士蘇軾記。
登州位于膠東半島,面臨北海,萬里鯨波,霧靄云煙,崢嶸千里。海上小島出沒其中,若隱若現,堪稱仙境。
蘇軾于北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奉命知登州,但到任未及一月,就接誥命,調為禮部郎中,實際上只在登州主事五日。忙里偷閑,兩度攀援蓬萊閣,并作《登州海市》一詩,寓意深邃,神采飛揚,成為傳世名篇,登州水闊天長、極目蒼茫的美景,給蘇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宋元祐八年(1093)八月,蘇軾以端明侍讀二學士知定州,因要求調任越州,留居京師禮部,未赴任。蘇軾其時心境抑郁,閑來無事,而追記此文。
蘇軾文章風格多樣,《北海十二石記》采用的是層層遞進的寫作手法。文章先從登州面臨大海的地理位置起筆,沿著目力所及的方向,依次寫下了沙門、鼉磯、牽牛、大竹、小竹五個島嶼,除沙門島外,其余諸島皆“紫翠巉絕,出沒濤中”,寫到這里,作者橫空一筆,發了一句議論:真是神仙所居住的地方啊!概括了島上的自然景色。仙居之所當有異草奇花,所以島上石芝、草木奇瑋,人多不能識其名。然后自然地從草木引出美石,并介紹了美石的特點:“五采斑斕,或作金色。”
第一自然段敘寫小島景物清新流暢,文詞秀美。從登州臨海寫到極目遠眺,遙望五島,從島的遠觀“出沒濤中”寫到近景“草木皆奇瑋”,又從草木寫到美石,以人的目力貫穿線索,最后寫到《北海十二石》中的“石”。海天、小島、波濤、草木、美石寫來從容不迫,使海山水天別具親切怡人之感。
文章第二段記敘了吳子野往隨李師中游登州,求得解貳卿從島上所采美石十二株,乘海船之便,萬里迢迢運抵南海的事跡。吳子野將十二奇石囊括載歸,自此十二石有了正果,潮州吳氏歲寒堂下之十二石,即北海之石也。這一段交待了十二奇石的由來及石的歸宿,文筆簡潔。
文章最后用“近世好事能致石者多矣,未有取北海而置南海者也”作為全文的點晴之筆。致石者能夠尋秘搜奇、附庸風雅,但誰能夠象吳子野那樣,萬里迢迢取北海之石置于南海居所,日夕相對,情鐘于心呢!
文章雖名為《北海十二石記》,好象是記奇石的,實則記奇人奇事。奇石遇奇人,亦是奇石之奇遇。記石是為了記人,世人做事往往淺嘗輒止,但真正要辦成一件事,卻非有恒心有毅力者不能為。能夠“取北海而置南海”就是吳子野與“好事致石者”的區別。難怪蘇軾要感慨萬端了!
《北海十二石記》為筆記小品,抒情敘事,寫景抒懷,高度融合。蘇軾文章好發議論,以議論為文,但《北海十二石記》卻以記敘為主,平鋪直敘,不事雕琢。只有“近世好事者能致石者多矣,未有取北海而置南海者也”一句奇峰突起,于寫景敘事之后,抒發了作者的強烈感情。
蘇軾由于宦海沉浮,寫作題材趨向日常式的抒懷,這篇隨筆,當可看到蘇軾文章的另一面,即平樸簡練的風格。
上一篇:韓愈《伯夷頌》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柳宗元《吊屈原文》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