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頤《游嵩山》原文與賞析
程頤
鞭贏百里遠(yuǎn)來游,巖谷陰云暝不收。
遮斷好山教不見,如何天意異人謀。
詩人程頤是宋代“理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孔孟之道的信徒。在北宋內(nèi)部革新與守舊的斗爭中,他們站在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一邊,反對王安石變法,說王安石的“新法”是“異端”、“邪說”,提倡“存天理,滅人欲”。其所謂“天理”就是講“三綱五常”,統(tǒng)治人民之理。紹圣年間王安石新黨再起,狠狠打擊頑固派,保守派有的罷官,有的降職,程頤等人看勢頭不妙、紛紛離開開封,退居洛陽。《游嵩山》詩,大約寫于此時。此詩的主題,就是作者藉游嵩山抒發(fā)自己對不如己意的時勢的感慨。
嵩山位于五岳之中,是歷代帝王禪祭寶地,也是佛教、道教圣地,為歷代文人學(xué)士們向往,對于這樣一座名山,作為“理學(xué)”家程頤自然頗感興趣。
這首“游嵩山”筆法別致,獨具匠心。它不是從正面贊揚寫起,而是用側(cè)寫手法,從描述自己著筆,從而烘托詩人所向往的嵩山之美。詩的開頭一句“鞭贏百里遠(yuǎn)來游”,寫詩人在失意之后,向往名山急不可待的心情;寫他不顧從洛陽到嵩山超過百里之遠(yuǎn)的長途跋涉,跨馬揚鞭,興致勃勃地向嵩山進發(fā)。這里一個“鞭”字,顯示詩人向往名山的急迫心情; 一個“遠(yuǎn)”字,又表達(dá)了他向往名山不畏艱苦的決心。詩的次句“巖谷陰云暝不收”,寫他入山之后,天不作美,整天是陰云密布,晦暗不散。嵩山的真面目,在山霧茫茫下,隱沒飄逸不見了。實際上也是在暗寫作者對王安石厲行變法,把持朝政的不滿,說他們象“陰云暝不收”。作者就曾把山崩、天旱等自然災(zāi)害都?xì)w咎于王安石變法所致。詩的末兩句“遮斷好山教不見,如何天意異人謀”,就是詩人對“變法”這件事,氣急敗壞,大發(fā)的感慨。先說,天不作美,有意遮斷好山,教人看不見它的真面目; 后說,天意好象專門與人作對,違背游山者之志。表面上這兩句是埋怨陰云遮斷好山,使人不能心情舒暢地游山,實際上也是暗寫王安石變法,象陰云籠罩朝廷,好象天意使他們勝利,表現(xiàn)了作者堅持保守派立場的無可奈何的心情。
在寫法上,詩人巧妙地避開對嵩山正面描寫的俗套,使讀者從“游”而“暝”,再到“斷”,強烈地感受到嵩山那種誘人的藝術(shù)魅力,表現(xiàn)出作者深厚的藝術(shù)功底。這種以渲染詩人感受激發(fā)讀者聯(lián)想,從而達(dá)到暗示效果的藝術(shù)手法,往往起著正面描寫所無法達(dá)到的襯托功效。雖不向讀者作直接表面的描寫,而卻給讀者留下朦朧意境,讓讀者自己去體味,余韻無窮。這是本詩寫作上的一大特色。
上一篇:尹伸《游峨眉前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謝絳《游嵩山寄梅殿丞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