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斧
作者: 李繼光 【本書體例】
【原文】:
既破我斧(1),又缺我斨(2)。周公東征(3),四國是皇(4)。哀我人斯(5),亦孔之將(6)!
既破我斧,又缺我錡(7)。周公東征,四國是吪(8)。哀我人斯,亦孔之嘉(9)!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10)。周公東征。四國是道(11)。哀我人斯,亦孔之休(12)!
【鑒賞】:
本詩在《國風》里就其可知的時代的部分而言,它是早的,當是周成王時的作品。周武王滅掉了商,紂王自焚而死。為了鞏固商朝原來統治的地區,武王采用周公提出的方法,封紂王之子武庚為商后,留在商都,而由武王之弟管、蔡叔和霍叔加以監督,稱為“三監”。武王死,成王繼位,由武王弟周公旦掌管政事,管叔、蔡叔對此不滿,散布流言,說周公打算謀害成王,竊取王位。武庚乘機與管、蔡串通,聯合了東夷中的徐、奄、尊姑、熊、盈等方國部落,發動了復國戰爭。周公調動大軍,舉行第二次東征,經過三年戰斗,殺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在班師回朝的時候,士兵們唱出了這首詩。
這場戰爭對鞏固新建的周朝起著十分重大的作用。在歷史上,這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正義之戰,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美周公伐罪救民也。”這是較準確的。所以這首詩的基調還是贊美多于哀怨,悲壯多于憂傷。有位治《詩經》的專家說:“本詩流露對戰爭的憎惡。”我覺得似乎言重了一點。
全詩分為三章,首章開門見山,直言其事,純用賦的手法。“既砍破了我們的斧,又砍破了斨。”使人一下子就想到戰斗的激烈,戰士們那頑強勇敢的精神也隨之躍然紙上。中間兩句是對周公東征的贊美,這兩句凝重有力。東征的總指揮是周公,(當時成王尚年幼),戰士們在幾年征戰中對自己的將軍是熟悉而信賴的,對戰爭的重要意義也有所了解。由于東征,才匡正四國,這里的匡正含有征服之意,顯示了周公東征的威力,事實上周朝統一,人民生活才能安定,平定武庚制造的動亂,給當時人民是辦了一件好事,辦這件好事也不容易,得有犧牲,有困苦,這一章的最后兩句唱出“可憐我們這些士兵呀,還算很堅強。”這兩句是悲壯之情的流露,是哀傷之感的宣泄,思緒是頗為復雜的。含有對激烈戰斗的回憶,陣亡伙伴的追悼,對戰爭勝利自己能生還的慶幸等多種感情。
第二章開始兩句與首章大致相同,只換了一個字,用“錡”代“斨”,這里是反復詠嘆的句式。表示作者感情激動難抑時,往往用此手法。強調戰爭的激烈,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顯示了勝利來之不易。中間兩句與首章相比也只換了一個字,用“吪”代“匡”。吪字,字面指變化,實際上含感化之意。這一字之變動,從另一個側面顯示出了周公東征采用了既用武力又用分化利用的策略,因而四國由背叛而迅速順服了。五、六句洋溢著勝利的喜悅之情。“可憐我們這些士兵,(不死)也是值得慶幸快樂呀!”從這里也可看到人民對周朝統一的支持。
第三章仍用反復詠嘆法。首二句用“銶”代“錡”,使人并不產生重復厭倦之感,反使人感到東征之戰既激烈而武器裝備又多而不凡。從這里也可窺見周公東征的物質基礎是雄厚的。中間兩句再一次贊美了周公的功績,東征使四國順服,人民得以聚斂安定,減少了流離失所之苦。這一句把戰爭的正義性表現得十分顯豁。正因為東征對人民有利,戰士們最后唱出了“亦孔之休——我們的運氣還是很美好的”。
這首詩是以第一人稱面目出現,用鋪陳直敘的賦法,真摯樸實地敘述了一件歷史大事,顯示了詩人的現實主義態度。文字簡煉而蘊含富贍,“我”字的頻頻使用,加上復沓的章句,緊迫的節奏,宛轉整飭,與反映的戰斗生活合拍,產生了凝重的音樂美和強烈的撼人心弦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石城樂》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碩人》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