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玩鞭亭》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蕪湖市北郊汀棠公園內。北宋元豐七年(1085年)建。此亭是根據晉明帝暗察其手下大將王敦營壘后,返回京城途經此地,丟下七寶鞭,巧退追兵的歷史故事,由蕪湖東門承天院方丈蘊湘主持興建,同時還在當年王敦扎營地,今雞毛山地段建一“夢日亭”。玩鞭亭立于寧蕪古道旁,每當春暖云清之際,游人絡繹來此踏青。遠遠望去,但見古亭野樹覆蓋,薄靄籠罩,隱約露出翻卷的檐牙。登亭環顧四周,綠竹滴翠,野花爛漫,左有揚子江,似緞如練,右有田野村舍,麥浪騰翻,炊煙繚繞,風景秀麗,如入畫中。古時蕪湖人將此景列為“蕪湖八景”之三——“玩鞭春色”。自玩鞭亭建立以來,歷代有文人墨客曾為“玩鞭亭”賦詩題詠。玩鞭亭曾毀于元代戰火,明初一姓晉的人士重新修建。清嘉慶元年(1796年),晉姓后代又將該亭修繕一新。今天立于汀棠公園內的玩鞭亭,是1984年重新建造的。
〔古詩文賞析〕 玩 鞭 亭 明·李堂
風暖云閑上此亭,亭花爛漫烏丁寧。
平疇一雨添新綠,隔岸雙峰送晚青。
游子踏歌何日倦,田家作社幾人醒?
欲將此景歸圖畫,彩筆爭如造化靈。
玩鞭亭由于它那傳奇般的歷史故事,更由于亭周圍那秀美的湖光山色,天然去雕琢的田園風光,吸引歷代不少文人墨客為之追懷興嘆,賦詩題詠。
“風暖云閑上此亭,亭花爛漫鳥丁寧。”春暖云清的時候,來到玩鞭亭踏青游春。滿目春花爛漫,鶯歌燕舞。起句雖平實,然卻“聲”、“色”俱全,春光明媚,一片鳥語花香。
“平疇一雨添新綠,隔岸雙峰送晚青。”登臨亭上,環顧四周,但見平坦的原野上,一場春雨過后,綠草茵茵,麥苗滴翠。遙望大江似緞如練,江上霧氣升騰。陡峭的天門山隔江對峙,影影綽綽。在夕陽的余輝中仍能辨其那蒼翠的山色,在那水天一線的地方慢慢飄來一片白帆。此情此景,濃淡相宜,遠近相輔。紅花綠樹,遠山近水,古亭田壟,那一樣不帶著春的氣息,那一種不漾著春的神韻,使人感到這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山水寫意畫,更是一組春的特寫鏡頭。游人身臨其境,猶如人在畫中行。
“游子踏歌何日倦,田家作社幾人醒?”宜人的景色使游春的人情不自禁地連手而歌,踏地為節。耳畔不斷傳來“婦姑相喚浴桑去”的聲音,眼見得“家家扶得醉人歸”。農家樂,農家喜,不是桃源,勝似桃源。游人因景生情,手舞足蹈。農人生在其中,怡然自樂。這是美的享受,春的陶醉。
“欲將此景歸圖畫,彩筆爭如造化靈。”詩人陶醉于這春意盎然的美景中。唯恐它過早地失去,因而極想把這景色盡收筆下,以留永遠。無奈這靈秀的山川之美豈是彩筆所能描繪得出的呢?想到此,更慨嘆造化的神奇為何專門鐘情于這蕪湖的山山水水呢?
此詩緊緊圍繞一個“春”,表現春的生氣,春的繽紛。動靜結合,遠近映襯,花鳥人物俱全。然而沒有華麗的詞藻,都用淡淡的筆墨,顯出其本色之美,抒發內心之真情。在質樸怡淡中見深摯。如一軸丹青,給人留下雋永的回味。
(葉慶華)
〔現代散文〕 一個雨后初霽的早晨,我懷著久蓄胸中探尋汀棠美之所在的強烈愿望,乘車出發,作一日之游。車行約20分鐘,“汀棠公園”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閃現在我的眼前。
這是全國第一家由農民集資建造的公園,園林面積約1000畝,陸地與水面各占一半。她毗鄰郊區,遠離市區。周圍村落農舍點點,綠樹翠竹叢叢,莊禾翻滾,炊煙裊裊,野花爛漫,秀色可人。那浩蕩平靜的湖水,如少女盈盈溜轉的秋波,含情默默迎接游人。我直覺地感到,她樸素、清幽,而且帶著一種野趣。——這大概就是汀棠價值所在,與鏡湖之美所不同的獨特的魅力所在。如果說位于市中心、環抱在高樓大廈中的鏡湖公園,象“春山低秀,秋水凝眸”的嬌美少婦,有一種富貴氣;那么,汀棠公園,則如樸素自然,嫻靜自守的村姑,有一種鄉土野氣,少一點脂粉氣。
進入公園,便是一景:玩鞭亭。此亭飛檐畫棟,琉璃泛彩,古色古香,游亭觀畫,可以大發思古之幽情。玩鞭亭一側是一泓湖水,十分誘人。汀棠之美,水色獨占大半。游汀棠而不泛艏,就一無意趣。于是,我雇了一只白色鵝形的小舟,向湖中蕩去。湖波不興,水平如鏡,水滑色嫩,一清如洗。“白鵝”如在水晶石上滑行。浩渺的湖水,在陽光照射下,泛起細鱗似的波光,如一幅巨大的高級綢緞鋪設水面上。無數小艇穿梭交織,扯起道道皺紋。我躺在船上,仰視天空,碧藍深邃的蒼穹中,云絮朵朵;俯視湖心,在透明的湖底再現一個緩緩移動的藍天。可謂湖水共長天一色,云絮伴水藻徘徊。遠處有兩座小島,亭亭玉立于水中,如鑲嵌汀棠中的兩顆寶珠。
沿著湖邊甬道,我漫步到臨水鐘亭。亭內垂掛著一口清代大鐘,鐘上的銘文,依稀難辨。然而,鐘的周身傷痕累累,一邊開了一塊扇形豁口。在“文革”中殘毀。所幸此鐘終被保存下來,以其殘損的軀體,成為那個“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時代的歷史見證!它將以它并不圓渾的聲音千秋萬代長鳴,以警后世,以醒國人:不再讓毀滅文化和歷史的愚蠻事件重演!
此外,園內還有巴榴山、琉璃井等景點。如果餓了可以穿過九曲橋,走進公園餐廳,享用江南各色茶點和獨特風味小吃。游園歸來,已是萬山夕照紅。
(李光連)
〔民間文學〕 蕪湖北郊有個“玩鞭亭”。說起玩鞭亭,這里還有一段饒有趣味的傳說。
東晉明帝司馬紹太寧二年,大將軍王敦圖謀造反,他屯兵蕪湖加緊操練,又招兵買馬,勢力日漸擴大。這一舉動很快被明帝知悉,他異常沉著冷靜。一方面,他調兵遣將,準備討伐王敦;另一方面,他又屢派大臣到蕪湖去問候王敦,以示皇恩浩蕩,借此來麻痹王敦。此外,明帝又打算親駕蕪湖,以探視王敦的虛實。
這天,明帝穿了一身平民服裝,僅帶了兩三個隨從,騎一匹駿馬,從建康來到蕪湖雞毛山即王敦軍隊駐扎地,秘密察看王敦的營壘。這時王敦正在午睡,忽然夢見紅日繞城,赤光炎炎,頓時驚醒過來。正好營外有兵士入報,說有數人窺探軍營,其中一個雖衣著簡便,但氣宇不凡,面貌十分威武。王敦聽說,不禁躍身而起,大叫:“一定是黃須鮮卑奴來探我虛實,不要叫他逃脫!”當即派五名精悍的騎兵出營追趕。因為晉明帝生母荀氏,是鮮卑族人,明帝的相貌頗似母輩,長著黃色的胡須,所以王敦鄙稱明帝是“黃須鮮卑奴”。
這邊追兵剛出發,那邊明帝已撤走。一路上駿馬屙下的糞便,明帝都叫隨從用冷水澆潑。跑到今蕪湖二十里鋪時,明帝看見道旁有一個賣餅的老太婆,就下馬把手中的七寶鞭贈送給她說:“后面如有騎兵來,請你將這七寶鞭遞給他們觀賞。”說完便騎上馬繼續向建康方向奔去。不一會,五個騎兵就追到了賣餅的老太婆處,他們詢問老太婆是否看到幾個騎馬人從這里過去了。老太婆回答說:“是有幾個騎馬人,但是他們早已去遠了。這是他們丟下的鞭子。”說著便將七寶鞭遞給他們看。這鞭子色彩斑斕,玲瓏剔透,非常漂亮,這五個追兵從未看過如此珍貴的寶鞭,就互相傳觀,玩個不停,耽擱了時間,再看看地上的馬糞又是冷的,以為明帝已走得很遠,再追也是徒勞。于是便掃興地回營地復命。
明帝就這樣以他的巧妙計策,逃脫了王敦的追擊,而得以安然無恙地返回了京城。后人根據這段典故,在二十里鋪建造了玩鞭亭以為紀念。
(張孝康 整理)
上一篇:詠《巢湖·王喬洞》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景德鎮·珠山官窯遺址》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