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漢川汈汊湖風景區》原文、賞析、鑒賞
距漢川縣城關鎮約13公里,古為云夢澤的一部分。由于河汊縱橫,蘆蒿遍野,為反叛官府的綠林好漢出沒之所,被統治者誣為刁民之汊,故得名。汈汊湖水面遼闊,現有水面14萬畝,夏季,這里荷花盛開,美不勝收,水產豐盛。年產鮮魚450萬斤,螃蟹3萬余只,蓮子近百萬斤,野鴨十余萬只,芡荬米六十余萬斤,蘆葦二十余萬斤。湖里魚、蓮、蘆并舉,坡上松、桑、草共存,保持了良好的生態平衡。漢川縣政府已將汈汊湖辟為旅游風景區。旅人即可在此蕩舟觀光,賞荷采菱,亦可靜心垂釣。
〔古詩文賞析〕 無 題 清·曾天希
小憩晴川倦眼開,菱荷香里雨聲催。
湖光百里沉如鏡,唯見漁舟自往來。
到過漢川汈汊湖的人,往往都會發出感嘆。感到在鄂東北的大別山區與江漢平原相接的地方,忽然出現這樣一大片水面,實在難得。清人曾天希的這首詩,通過對瞬間湖光水色的描繪,表達了詩人超凡出世的心情。
前兩句描寫了主人公的抒情狀態,后兩句描寫了汈汊湖的景色。
詩人在湖邊“晴川”里“小憩”,心情恬淡悠閑,突然被飄來的荷香和傳來的雨聲驚醒,“倦眼”被這花香里的雨聲“催”開。作者從靜態到動態,為“菱荷香”和“雨聲”所吸引。這是詩人聽覺和嗅覺上的深刻感受,從側面反映了汈汊湖風雨多變,菱荷香滿的景色。
后兩句寫眼見的景色,方圓百里的汈汊湖,微波不興,平靜的湖面光滑得像面鏡子,只見一只只漁船從湖上慢慢劃過。
詩人由近及遠,由靜到動,不僅描寫了湖光水色,也表達了自己變化的心情。“小憩”湖邊,表達了作者遠離市廛的愿望,但現實社會又吸引詩人入世。“菱荷香”和“雨聲”“催”作者睜開了厭倦塵世的“倦眼”。當作者的眼光移到汈汊湖時,波動的心情又平靜下來了。“湖光”、“沉如鏡”,也正是詩人的心情重新“沉如鏡”,“自往來”,也反映了詩人羨慕無拘無束地自由生活。全詩由動到靜,又從靜到動,反復幾次,短短四句,既描繪出汈汊湖特有的景色,又表達了詩人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
(姚娟 楊光)
〔現代散文〕 汈汊湖以其迷人的身姿,引來了一批又一批游人前來賞荷、垂釣、作畫、賦詩。東西南北四條干渠把大湖劃成幾個十分規則的長方形,平渠交匯處的四汊河,就像城市交通的十字路口,那橫穿湖心的三支渠,被稱為汈汊湖的“綠道”,綠色掩映處,平水起高樓,釣魚臺,湖心畫廊,活鮮餐廳……鱗次櫛比。更有那四時不同的風光,讓你悅心醉目。
說汈汊湖像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絢麗的畫,一點也不過分。那春日的汈汊湖,處處生機盎然。條條渠道上,水杉挺拔,楊柳依依,環抱一湖清水,篙草、蘆葦點綴其中,好一幅旖旎的水鄉園林圖!而夏日的汊湖,則是蓮花、荷葉的海洋,萬綠疊翠,玉盤滾珠,白蕊紅花,相映成趣,一片連著一片,一直連到水天相接的地方!這時,你若輕搖小舟于綠荷叢,采蓮摘菱,隨摘隨食,清香爽口,沁人心脾,真使人飄然欲仙。汈汊湖的金秋是收獲的季節,滿湖鋪金耀銀,水歡魚跳,螃蟹吐沫。還有籽粒飽滿的汈蓮,肥實的菱角,清嫩的湖藕,肥壯的野鴨、大雁,會使你目不暇接。湖面上漁舟點點,網落下,漣漪道道,網收取,滿倉銀鱗。最有趣的是看捕捉螃蟹,當夕陽余輝散盡,漁民就出發了,他們點起光亮,引蟹入網。這時繁星撒滿湖面,秋風搖曳火光;船槳點破湖水,細浪拍打湖灘——好一幅秋夜捕蟹圖!您若親眼看到這些,能不為汈汊湖的萬千景色陶醉嗎?無怪乎老舍夫人胡絜青,已故著名作家丁玲,戲劇家胡沙都情不自禁地為汈汊湖題字賦詩!
(刁養)
〔民間文學〕 很久以前,汈汊湖每到晚上,便會發出萬道霞光。霞光中,一位美麗俊俏的女子翩翩起舞,婉轉歌唱。一天,一個姓黃的漁郎在湖中網起一個百斤大蚌,蚌殼上突然現出眼睛,流下涔涔的淚水。漁郎大驚,心想,這必是那放霞的蚌姑!即上前深深一揖,然后把它輕輕放回水中。當晚,漁郎正在船上歇息,只見霞光滿天,一個妙齡女子輕盈踏上船頭說:“感君至誠,愿結伉儷?!边@樣,漁郎就有了個美麗賢淑的妻子。蚌姑晝去夜來,小夫妻沉浸在幸福之中。后來事情被龍王發覺,擒去蚌姑,囚禁水宮。漁郎思念成疾,臨終前,央告鄉親死后將他投入與蚌姑定情的水中。不久,這里隆起一塊陸地,人們稱之為“望郎灘”。
(肖情 整理)
上一篇:詠《宣城·水西大磚塔》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池州》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