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三游洞》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宜昌市城郊10公里的西陵峽南津關北岸的半腰山上。據史書記載,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白居易、元稹、白行簡三人曾結伴來此尋古探幽,并在此洞中賦詩抒懷,且由白居易撰《三游洞序》以記其事,“三游洞”由此得名。也是人們常說的“前三游”。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也曾來此一游,故稱為“后三游”。三游洞下臨下牢溪,北倚西陵峽。洞室面積約700平方米。其內石頭褶皺起伏,形態奇特,或若莽蛇走壁,或如驚濤流云,奇幻多姿,引人遐想不絕。三游洞分前后兩室,前室寬大明曠,后室洞幽深遠,旁邊還有小耳洞,游人須佝僂而過。其洞北面有一條古石跡棧道,由此可憑欄遠眺西陵峽風光,俯視則見江流湍急,驚濤拍岸。三游洞內有歷代文人墨客碑刻詩文30多處。其中歐陽修的碑刻就多達10余處。洞外山頂上有三國蜀漢劉封所筑的城壘及張飛擂鼓臺等遺跡。三游洞,現已成為西陵峽口的一個主要旅游景點。
〔古詩文賞析〕 三 游 洞 宋·趙抃
峽江初過三游洞,天氣清調二月風。
樵戶人家隨處見,仙源云路有時通。
峰戀壓岸東西碧,桃李臨波上下紅。
險磧惡灘知幾許,晚來停棹問漁翁。
早春二月,天氣清涼,詩人買舟東下,過峽江,到三游洞。一個“初”字,點明詩人首次游覽這名勝之地。經過江流回環曲折、水勢湍急、兩岸奇石嶙峋的峽江,詩人從驚心動蕩之中回復,細細地觀賞白居易筆下的三游洞。首聯點出了一個“新”字。
但有“樵戶人家隨處見,仙源云路有時通。峰巒壓岸東西碧,桃李臨波上下紅”。舟行峽江,兩岸隨處可見樵戶人家,時時可見“曲徑通幽”。三游洞高嵐深谷,山水秀麗,有白樂天《三游洞序》為記,有“三蘇”的“后三游”為銘。古來名勝,仙家之地,故有“仙源”之謂也。頷聯敘寫所見景物。“隨處見”與“有時”,“樵戶人家”與“仙源云路”正好構成兩種趣對,用尋常可見的“樵戶”對難得一見的“仙源”,既是實寫,又是虛示。一實一虛,虛實相間,為后文的意理伏下了契機。
頸聯對仗工穩,正是七言律詩的巧對之處。一“碧”一“紅”,奇麗多姿點染兩岸風光,“壓”、“臨”兩動詞的運用,使詩情更見波瀾,滿眼繁繽,東西綿延;桃李鮮紅,臨波倒映,真正是仙源之地,奇偉之景。
尾聯筆鋒一轉,如波峰入谷,頓挫迂回。“險磧惡灘知幾許”,流連于仙境山水之地,有“窺谷忘返”之心,但仍需前行,問前路有幾多險灘。詩人剛從險灘來,又向險灘去,怎么不揪心?前路茫茫,只好停舟借問江山漁翁。用“漁翁”回扣前文的“樵戶人家”,又從眼前的景致,生發出前路幾多險灘的疑慮。正是宋人詩歌的“忘象得意”的風格。
前人論詩,說唐詩是深情醞染的世界,宋詩是思慮精微的宇宙。唐詩極外物之意態,宋詩外示枯槁,無月云風露之點染。然而,趙抃這首記游詩卻意在象外,言在象中。把三游洞沿處景象點染得色彩明麗、景象生動,令人叫絕。由此美景不動聲色地暗示前路的險惡渺茫,更增添對美好事物的留連之心和對世路暗驚之意。曲折幽深的意韻,工對巧妙的景致,雖少了幾分唐人的情感披露,卻多了幾分宋人的理性思考。全詩格律嚴謹,對仗工穩,誠不減唐人高處,又思慮深沉,實為宋調。
(唐從舉)
〔現代散文〕 三峽多勝跡。西口的夔門關旁有白帝城,東口的南津關旁有個三游洞。
三游洞的名氣不小,全是因為唐、宋時代的幾位大文學家來這里游過。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簡邀摯友元稹來游此洞。文人耐不住寂寞,白居易寫了篇《三游洞序》,刻在巖壁上,這么一來,任千百春秋也不會磨滅掉。三游洞的名字就這么得來了。宋代的蘇洵帶其子蘇軾、蘇轍也到這里游過,仗著詩名,使這個極普通的洞聲名日漸輝煌響亮。當然,來這里風雅一番的人絕不在少數,隨時將目光一掃,都會看到巖壁上的題刻,仔細讀之,不少都是相當有味道的好詩句。像蘇洵的“洞中蒼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欲冰。天寒二子若求之,我欲居之亦不能”,很能夠想見這些苦寒文人的窘況。以我去過桂林蘆笛巖的經驗看,這三游洞并不如何的寬展,光線挺暗,洞的中央立著白居易、蘇東坡等三座石像,使這洞的歷史氛圍一下子就濃重起來,也顯了不尋常的文化格調。洞外據說還有個“陸游井”,還覆之以亭。想必陸游也是來過這里的。文人總是相互追尋著蹤跡。不然,洞壁碑石上的那些姓名,為什么總仿佛是在文學史上讀到過的?“元白”和“三蘇”皆已口碑載道,歐陽修、黃庭堅、陸游、楊慎的名字,一般人也不會感到太陌生。如果不是他們來游過,三游洞的名聲怕沒有這樣大。這番道理,先人也明白。有位當年的桂林巡撫張聯桂來過三游洞,為它的名氣超過桂林風景而抱怨。洞口壁上便有題刻:“我昔分符駐桂林,七星疊彩俱登臨。玲瓏峭拔斗奇幻,較之此洞猶宏深。惜哉,名賢足未到,至今勝境鮮知音。”其實,這位張聯桂不必憂慮,好景終有游人醉,把一點牢騷永世刻在堅硬的石壁上,讓后人讀了,難免覺得他胸中太無丘壑。
沒在洞中流連太久,就沿著濕滑山路走。山壁皆為綠色苔蘚遮覆,掩去了勁峭的紋理。三游洞公園很有一番巧思,讓花的色彩來暈染這千年古洞。石徑畔,淺黃的菊花,粉紅的玫瑰,艷麗的月季,寧靜的紫羅蘭,還有一片淡紫繁花的泡桐樹,極燦爛。
這彩花間便擁著一座玲瓏的亭子,名曰“至喜亭”。為什么取這個名字,大約是形容出峽后的人們面對開闊的江流原野時那樣一種喜極的情懷吧!順旋梯步亭上,我感到這依南津關北岸的壁而建的至喜,真有一種氣吞長江的氣勢。江水流出西陵陵峽口,朝葛洲壩涌去,還有一條極澄碧的小溪潺潺淌入幽邃山中。人們稱這溪為下牢溪,是可以放棹悠游,且來一番淺酌輕歌的。我只感覺心盡在風光中醉。亭上多是前人詩賦。“上牢下牢水聲急,巴峽月峽山勢長。一淺江流去莽莽,海天云霧樓茫茫。”做這絕句的明人雷思霈一定臨這三峽出口處,“采得自然好做詩”吧! 而清人林有彬的吟誦就見出幾分深沉了:“莫嗟蜀道難,到此已堪喜。勸君慎風波,前路亦如此。”這里已經竟然也浮起咸陽橋頭折柳贈別、把盞相慰的古情了。那位唐代的王維可否料到,一曲“西出陽關”的古調,竟唱醉了代代年年的離人游子。大凡送別,最看重的是飽暖。林有彬似乎深感于世事的艱辛和那么多的不容易。獨立荒亭,空對晚風,囑友謹慎入楚江。而我則更喜歡元人姚燧的“人海闊,無日不風波”。前程千萬里,縱是如荊又何妨?只遺憾至喜亭頭忽略了這些好句。
臨江有一巨大石臺,塑著一尊黑色石像。卻是燕人張翼德。黑將軍怒目凜然,左手按劍柄,右手執槌于鼓面,襟帶飄拂。這就是有名的“張飛擂鼓臺”。不用說,這位蜀漢大將軍是于此負過守衛之責了。張飛的一臉怨恨神色恰同這大江東去的氣勢,形成了一種充滿雄性的和諧,叫人感受到了一股主宰山河的勇氣。比起縈繞在白帝城頭的那種“托孤”的悲慘氛圍,這里自然有一片昂奮的境界。我想,塑這像的人,是把一種理想融進去了。如此浩蕩的大江,應當挺聳這般威武傲然的形象。
天下石洞本無數,那些文人高士為何偏來這傍江的三游洞?他們是來尋找的,尋找一種品格,一種魂魄——它們蘊含在這高山這大江中,山才常綠,江才不竭……
三游洞,珍藏的是長江的風骨。
(馬 力)
〔民間文學〕 唐宋以前,三游洞是一個無人知曉的野洞,相傳唐代白居易與其弟白行簡在夷陵游山玩水,尋幽探勝,不期與元稹相遇,三人相約同游此洞,并訂下規矩,每人必須各賦詩20韻,刻于石壁。沒想到一句戲言,還真引發了詩人們的詩賦雅興,于是一發而不可收,直到寫盡胸中詩情畫意為止。白居易看看滿壁詩文,心中大喜,干脆又揮毫在前題上《三游洞序》。序云:“以吾三人始游,故目為三游洞。”
題刻完畢,三人才感精疲力竭,口渴難耐,于是拾級而下百余米,在半山腰的懸崖下,找到一口清泉。但見巖石的夾縫之中,涌出一股清涼之水,潺潺而流,清澈見底,潔明如鏡,于是三人猛喝一氣,頓感清涼沁脾,目明生輝,精神煥發,疲乏之感一掃而光。白居易連聲贊嘆:“神水、神水。”以后當地百姓把這清泉叫做“神水”,且筑一壁亭,以志紀念。至此,三游洞開始出名。
二百多年后的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由眉州赴京城開封應試,途經夷陵,也慕名前來游覽三游洞,且各題詩一首于洞壁之上,于是三游洞更是以其自然、人文景觀的交相輝映,渾然一體而名聲大振。
后來,陸游登臨三游洞,來到“神水”井旁,取“神水”煮茶,茶色清澄碧靈,茶味醇香濃郁,于是題詩于井旁石壁上。此后,泉名大盛,人們便把這眼清泉名為“陸游泉”。
(李 強)
上一篇:詠《廬山風景名勝區·三疊泉》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天柱山風景名勝區·三祖寺》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