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李憑箜篌引》原文|賞析|翻譯|注釋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1。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2。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3。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動紫皇4。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5。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6。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7。
【注釋】
1.吳絲;吳地盛產蠶絲,絲質精美,可以做琴弦。蜀桐:蜀中產的桐木,木質優良,是造樂器的好木料。吳絲、蜀桐都是制造樂器的好材料,這里代指樂器箜篌。張:開,指開始彈奏。高秋:深秋。古人以九月為高秋。凝;凝聚。頹:本義為墜落,此是阻滯、堆積的意思。凝云頹不流,謂飄蕩的浮云被樂聲阻止,凝滯不能流動。《列子·湯問》篇記載說,古代有個善于歌唱的秦青,當拊節悲歌時,“聲震林木,響遏行云”。這里即化用此意,形容樂聲響動,極富吸引力。
2.江娥:指溺死于湘水的帝舜的二妃娥皇、女英。據《述異記》載:舜南巡死于蒼梧,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聞之痛哭,揮淚于竹,竹現斑痕。遂投水而死,成為湘水之神。素女:也是傳說中的神女,善鼓瑟,彈奏悲切的音調,抒發哀愁。這里把江妃啼竹、素女鼓瑟等悲凄、哀愁事例和眼前的箜篌演奏聯系起來,渲染音樂的感染力。中國:即國中,指京都長安城中。點明彈奏地點,和下文的“十二門”、“動紫皇”等語相關合。箜篌(音konghou):古代的一種彈撥樂器,多弦,有大、小、豎、臥等各種形狀。據本文描述的特點,李憑彈奏的為豎箜篌。
3.昆山:即昆侖山,是古代著名的產玉之地。“玉碎”、“鳳凰叫”,形容樂聲清脆美妙。芙蓉:荷花的別名。“芙蓉泣”、“香蘭笑”,形容曲調的幽咽和歡快。按此二句,上句寫高彈,下句寫低彈。從這兩句至篇末,都是寫彈奏技巧的高妙,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美妙藝術境界。
4.十二門:據《三輔皇圖》載,唐長安城東、西、南、北每面三門,共十二門。融冷光:是曲調所透出的清冷之氣,如一片寒光籠罩了長安城。二十三弦:漢宮中使用的一種箜篌,有二十三根弦,體曲而長,豎抱于懷中雙手演奏。此指李憑彈奏的箜篌。紫皇:道教稱天上最高的神為太皇、紫皇、玉皇。這里借指最高統治者皇帝。
5.女媧(音wa)補天:女媧是神話中的人類始祖。傳說她和伏羲氏共同創造了人類。據《淮南子》記載,古代共工氏為顓頊所敗,怒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女媧煉五色石以補天之缺。石破天驚:謂樂聲響徹云霄,把補天之石驚破。此是夸張樂聲驚動天界。逗:引。逗秋雨,謂由于天石驚破,引出秋雨降落,極言樂聲驚天的藝術效果。
6.夢入神山:李憑演奏技藝高超,驚動了仙界,于是在夢中被邀往神山去傳授技藝。“夢入”是想象之詞,另解以為是聽音樂的人沉醉于樂聲中所產生的幻覺,仿佛于夢中聞見李憑為神仙演奏,亦可通。神嫗(音yu):即神女,取意于《搜神記》中好音樂、能彈箜篌的神化人物成夫人。以下三句都是寫給神女演奏引響的反響。魚跳蛟舞:是寫江海中的魚龍聞樂而歡躍。語本于《列子·湯問》:“瓠巴鼓瑟而鳥舞魚躍。”
7.吳質:三國時人,與音樂無涉,注家均以為是吳剛之誤。神話傳說,吳剛因學仙有過失,被罰在月宮砍伐桂樹。露腳:義同“雨腳”,指象雨點一般連續下落的露珠。寒兔:指月中之兔。神話傳說月宮中有玉兔,此二句說箜篌聲吸引了月中的吳剛,直至夜深被寒露打濕,尚自倚樹不眠。
今譯
吳絲蜀相制作的箜篌,
彈奏——
在九月深秋,
空山的流云呵,
頓時——
遏止不走。
那娥皇、女英呵,
斑竹揮淚流,
善鼓瑟的素女呵,
也為之哀愁,
呵!原來是李憑
在國都長安彈箜篌。
似乎是昆侖山的玉石碎了,
似乎是百鳥之王鳳凰高叫,
似乎是芙蓉哭泣出白露,
似乎是馥郁的蘭花在笑。
長安城的十二座威武的大門,
被一片寒光籠罩。
李憑手中的二十三根琴弦呵,
感動了皇帝、妙音直達九霄。
驚破了女媧補天石,
逗引來秋風颯颯雨蕭蕭。
神靈漫舞呵,魂夢游遨,
遨游神山呵,為神女指教。
老魚為之鼓波濤,
瘦蛟為之舞蹈。
月中的吳剛呵,斜倚著桂樹,
再也難睡著,
直到——
斜飛的寒露
打濕了凝神傾聽的玉兔。
上一篇: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原文|賞析|翻譯|注釋
下一篇:李賀《夢天》原文|賞析|翻譯|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