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馬客吟歌辭
快馬常苦瘦,剿兒常苦貧。
黃禾起贏馬,有錢始作人。
本詩及以下各首北朝民歌均選自郭茂倩編《樂府詩集》第二十五卷“梁鼓角橫吹曲”。 “橫吹曲”,本是北方各民族一種在馬上演奏的軍樂,因樂曲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橫吹曲”。北朝的鼓角橫吹曲曾先后輸入齊、梁,并由梁樂府保存,陳釋智匠所著《古今樂錄》因冠以“梁”字,后人遂沿用不改。其實從樂曲到歌辭大多是北方各民族的創作。《樂府詩集》的“梁鼓角橫吹曲”共收有68首民歌歌辭, “幽州馬客吟歌辭”錄五首,本篇為第一首。
北朝,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都極為嚴重,貧富懸殊,廣大勞苦人民終身勞累,不得溫飽,少數統治者卻不勞而獲,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這就不能不激起廣大群眾的憤懣和反抗。古人云: “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也說: “詩詞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鳴者也。”本詩就正是北朝的勞苦人民對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所發出的不平之鳴。
抒情的主人公很可能是一個貧苦牧民。當他馳馬牧場,看到耐勞善跑的馬因吃不到一口黃禾而餓得瘦骨嶙峋時,自然就聯想起自己與羸馬相似的不幸遭遇,于是唱出了這首憤懣之歌。 “常苦貧”三字包含著多少怨憤啊!長年累月,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用汗水澆灌了成群的牛羊,自己卻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過著非人的生活,這是多么地不公平啊!他雖然不懂得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的深刻哲理,不懂得階級壓迫、階級剝削的實質,但“常苦貧”的生活遭遇卻不能不引起他深深的思索。黃禾能使瘦弱的馬重新肥壯,這簡單的事實自然也使他悟出了有錢才能活得象個人樣的樸素道理。怎樣才能有錢,獲得做人的權利?詩中雖然沒有直說,但我們卻從那深沉的思索中感到了一股蓄之既久、發之必猛的反抗力量。
這首民歌顯然繼承了《詩經》以來優秀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它雖然沒有象《伐檀》、《碩鼠》那樣直接嘲笑和斥罵奴隸主不勞而獲的剝削行為,但從“有錢始作人”的深沉思索中,更深刻地表達了要求改變不合理社會的強烈愿望。
在表現手法上采用了民歌常用的比興手法,但是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緊緊扣住與北方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馬”入手,由馬起興,以馬作比,一以貫之,順理成章,無矯揉妝束之態,故能真切感人。
上一篇:平陵東|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庭中有奇樹|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