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翁方綱·望羅浮》原文賞析
只有蒙蒙意,人家與釣磯。寺門鐘乍起,樵客徑猶非。四百層泉落,三千丈翠飛。與誰參畫理,半面盡斜暉。
羅浮山,在廣東博羅縣境內東江之濱,山跨博羅、增城、龍門三縣,縱橫五百里。山由羅山與浮山組成。傳說羅山自古有之,浮山由東海浮來,由橫貫的鐵橋峰將兩山相連。從山頂俯瞰,層嵐積翠,云氣繚繞,四百余個大小峰巒,形態各異,氣象萬千; 山中有懸崖怪壑、亂石叢林、飛瀑幽泉。此山又為道教圣地,東晉葛洪曾煉丹于此。南朝梁武帝時將佛教引上山,相繼建有華首、明月等五個佛寺。這首詩所寫的,便是山中景色。
詩題曰 “望”,所寫景色,皆從望中而來。前六句是遠望羅浮所見之景,首句 “只有蒙蒙意”,是傍晚 (“半面盡斜暉”)佇立遠望所產生的那種朦朦朧朧的感覺。“蒙蒙意”,又是全詩的基調,以下的所見、所聞都有這種感覺,映入詩人眼簾的首先是綠樹叢中的房舍、釣磯,悠揚的鐘聲忽然傳來,似乎打破了這靜謐、和諧的氣氛,卻又增加了幾分神秘之感。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也模糊不清,只有飛瀑幽泉,傾瀉而下。“四百層”,指泉水多; “三千丈”,指水勢高,用夸張手法寫出了飛瀑的特色。結尾二句寫夕暉給山中之景涂上了金色,也點明瞭望的時間是傍晚,與首句呼應。詩人描繪的是一幅羅浮山的風景畫,而鐘聲、泉水的飛濺聲,恐怕畫中也難以表達。“與誰參畫理”,問得天真! 這是大自然的杰作,要探出這個“理”,恐怕要待科學家了!
上一篇:古詩《翁格·暮春》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張實居·桃花谷》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