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吳嘉紀·絕句》原文賞析
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
吳嘉紀的家鄉東淘是兩淮重要鹽場之一,東淘黎民多以煮鹽為業,稱為灶戶。詩人與灶戶們朝夕相處,與他們一樣貧困,衣食不周。因此,作者對灶戶的生活深有了解,能體味到他們的苦難,寫下許多反映他們生活的詩篇,這首絕句便是其中之一。
首聯出句,“白頭”狀寫灶戶的年紀,雖然他已熬白了頭,卻只有低草房,“白頭” 和“低草房”形成強烈反差,足見灶戶生活之苦。詩人的深切同情溢于言表,為全篇定下基調,他用白描手法,以短短七個字的容量勾畫出老灶戶的形象及其生活環境,應當說其詩筆之犀利、洗練,不亞于白香山。
對句,詩人的筆從灶戶的生活環境轉向勞作。六月正值酷暑,是“公子王孫把扇搖”的時候,而灶戶們要在烈火旁煮鹽,他們的日子比“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更難熬。炎炎烈日,灶火烘烤,鹽水如湯,三重復疊,折磨著他們,可憐的灶戶是怎么度日的呢?
尾聯“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是說赤日炎炎的戶外,相對熬鹽的低草房,還是納涼的好地方,這兩句從反面襯托出灶戶勞動時的惡劣環境,所受的煎熬。
灶戶之苦,連當時的《如皋縣志》都有記載,謂其居處苦:“縛草堤坎,數尺容滕,寒風砭骨,烈日鑠膚。”又謂其煎辦苦:“暑日流金,海水百沸,煎煮燒灼,垢面變形。”吳嘉紀此詩雖短,卻概括了灶戶的居處、勞作,可以說是灶戶生活的縮影。“曲狀煎丁之苦”(《如皋縣志·鹽法論》)。
此詩語言平白如話,把“炎日里”與“乘涼”這在一般人看來是截然相反的情境連在一起,尖銳地再現了灶戶們備受煎熬的痛苦生活。看似平淡,實犀利,所以洪亮吉謂其詩“有姜桂氣”(《北江詩話》),林昌彝則評之曰“多辣”(《海天琴思錄》)。
上一篇:古詩《袁宏道·竹枝詞(錄二)》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徐賁·羊腸坂》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