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湜
嶺外行云如走馬,晴色下曬山家瓦。
殘雪忽墮適打頭,我自看云立松下。
江湜是近代大力倡導抒真情、寫白話詩的詩人。他在《小湖以詩見問戲答一首》說:“一切文字皆貴真,真情作詩感得人。后人有情亦被感,我情那不傳千春?君詩恐是情不深,真氣隔塞勞苦吟。何如學我作淺語,一使老嫗皆知音。讀上句時下句曉,讀到全篇全了了,確仍百讀不生厭。……”江湜以情真、語淺、意深作為作詩的準繩,他的詩也正體現這種藝術特色,少用典,以白描瘦折見勝,真情實感,語言樸實通俗,近似“山歌與村曲”。江湜長于歌行體,小詩也多有佳構。這是一首寫景詩,當時詩人乘車從浙江江山縣到接鄰的福建浦城縣,車行走在崇山峻嶺間,雪后初晴,詩人也陶醉在這迷人的景色之中。“嶺外行云如走馬”,這是車行山間放眼遠望的景色。雪后初晴,山風呼嘯,天高云淡,白云飛快流動,其速如駿馬飛奔。天上白云飛奔,也襯映出詩人乘車在山間奔馳的情狀。“晴色下曬山家瓦”,這是在高山上俯視山中農家的景色:雪后陽光,照到了山中農家的屋瓦上,瓦上皚皚白雪,在陽光的照耀下粼粼輝光。詩人是在峻嶺中穿行,當他駐足松樹下,觀賞流動的白云,觀賞山家雪景時,殘雪忽然從松樹上掉下來,正好打在他的頭上。殘雪墮地,正是雪后初晴的景象,這樣的描寫,好像順手拈來,卻很有自然風韻和詩的韻味。這首詩用語淺白,近似口語,但遣詞造句,靈動有致,情與景交融,人與物相匯,確有百讀不生厭的藝術功力。
上一篇:何紹基《逆風》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慈銘《鑒湖柳枝詞十二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