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黃景仁·別老母》原文賞析
搴幃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古代詩歌中,以游子愧對母親為題材的作品甚多,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除了唐朝孟郊的《游子吟》外,大概就算黃仲則的這首《別老母》了。
此詩作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初春,仲則時年二十有三。由于當時仲則“家益貧”,擬往安徽投奔太平知府沈既堂,遂不得不辭別家人,“出為負米游”(仲則詩集《自敘》)。臨行前,寫了這首《別老母》,以及《別內》、《幼女》、《老仆》等詩。
詩的首句寫自己掀開簾幃,拜別老母,踏上征程。“河梁”,猶河橋也,是古詩中送別之地的通稱,典出李陵《與蘇武詩》:“攜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這里借用“河梁”一詞,暗示了這次分別之地是在水邊,分別之時是在薄暮。
按照一般思路,首句寫了自己拜別老母之后,下面接著就該寫臨別的心情。然而,仲則不寫自己,而寫老母的神情:白發老母含愁相送,以至淚眼欲枯。老母淚眼欲枯,則游子之愁腸欲斷可知。此情此景,正是“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杜甫《新安吏》)。
“慘慘柴門風雪夜”一句推出特寫鏡頭:茫茫的風雪之夜,破敝的柴門之外,一位淚眼欲枯的老嫗,慘慘地目送著遠去的兒子,凜凜的寒風吹拂著她花白的頭發,她全然不顧,只發呆地倚在柴門前,向遠處凝望……那蕭疏的白發上,浸漬著多少辛酸;那欲枯的淚眼中,飽含著無限深情。面對這凄慘欲絕的景象,詩人深感內疚:哀哀老母,生我劬苦,而我不僅不能盡兒子的贍養之責,反而要辭母遠去,令高堂老母傷心不已,這真是“此時有子不如無”啊!
“此時有子不如無”,是刻骨的情語,它不僅刻畫了仲則當時辭別老母的沉痛心情,也震撼了千千萬萬游子的心靈。明朝歸有光《先妣事略》中有這樣幾句:“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寫的是對亡母的愧疚,而仲則此句寫的卻是“悲莫悲兮生別離”,較之歸有光,似乎更加沉痛。
仲則對他的母親是拳拳摯愛、深深愧疚的。《兩當軒集》中有不少寫此種心境的作品,如“今夜別君無一語,但看堂上有衰顏”(《別內》),“袍少故人脫,綿余慈母裝”(《舟夜寒甚,排悶為此》),“似水才名,如煙好夢,斷盡黃齏苦筍腸。臨風嘆,只六旬老母,苦節宜償”(《沁園春·二十四歲初度》)……惟其情深,故能為此催人淚下之詩。徐世昌評仲則詩云:“真若淚流鮫客,悉化明珠;米擲麻姑,俱成丹粒”(《晚晴簃詩匯》),可謂知言。
上一篇:古詩《王士禛·初春濟南作》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高啟·賣花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