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韓夢周·鷗鷺饑》原文賞析
鷗鷺呼其群,飛飛滿稻畦。饑時食魚蝦,飽時戲流澌。去年鷗來水拍岸,今年鷗來田無泥,東飛西飛無所棲。不如去他鄉,可以療我饑。鷗鷺饑,去有時,身有翅翎能高飛。嗟我災黎將安歸!
鷗、鷺,均為水鳥。常生活在河湖岸邊或水田、澤地,主食魚蝦、昆蟲和其他多種水生物。這首詩通過鷗、鷺等水鳥在洪災后的無食無居,巧妙而曲折地反映了災民的悲慘生活。
全詩十三句。首四句描寫鷗鷺在豐年時的生活。它們呼喚同伴,成群結伙,欣然飛來。這里是富饒之地、魚米之鄉; 有飄香的稻花(“稻畦”)、成群的魚蝦 (“魚蝦”),潺潺的流水(“流澌”)。詩句中的“呼”、“飛飛”、“食”、“戲”等動詞狀出了鷗鷺饑食魚蝦、飽戲流水的情景,好不快活自在! 也暗示了這一帶的百姓在風調雨順之年,經過辛勤的勞動,還能過活——雖然他們索取的只不過像水鳥一樣的簡單可憐! 接著三句是寫洪災之后。“去年水拍岸”、“今年田無泥”,指連年水災,一年重似一年! 田中之泥已被沖走,魚蝦自然無法生存,沒有魚蝦,鷗鷺則鬧饑荒。這里緊扣著詩題的“饑”。“東飛西飛”,是惶惑不安貌,寫出鷗鷺尋找居所之苦,并與前面“飛飛” 的悠然自得貌形成對比。鷗鷺覓食在水邊,棲息在水邊,卻不能找到居處,可見災情之重。明寫水鳥無食無居,暗寓災民無法生活! 鷗鷺面對這種處境則“不如去他鄉,可以療我饑”,辦法簡單容易,高飛他鄉、遠離災區。而災民呢,詩人未即刻說出,為結尾的議論、抒情作了有力的鋪墊。“鷗鷺饑,去有時,身有翅膀能高飛。”這種議論,似乎人人明白,在這里起著強調作用,因而不顯得多余。“嗟我災黎將安歸!”點出中心:災荒之際,人不如水鳥,鳥能高飛他鄉,逃離災荒,人卻無路可走!結句寫得何其沉痛!不僅表達了詩人對災民的深刻同情,也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人雖沒有鳥的翅膀,但為萬物之靈呀,為何不能遠走他鄉?是階級的重壓?是拖老帶小無法離開?是舍不得殘破的家園?是無親可投,無路可走?只有留給讀者去想了。
這首詩構思奇巧。反映災民的悲慘生活,卻不正面描寫災民及災區的殘破荒涼、餓殍遍地,十三句詩中用了十二句寫鷗鷺的生活、感受,以鷗鷺的惶惑、無食、無居,來表現災民的痛苦不堪。在修辭上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寫鷗鷺之饑,用其“飽”作對比;又用鷗鷺之饑,襯托出災民之苦;鷗鷺高飛,反襯出災民的無路可走。全詩脈絡清楚,語言流暢自然,頗有民歌風味。
上一篇:古詩《袁枚·雞》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顧炎武·一雁》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