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謝榛·夜話李孺長書屋因懷其尊君左納言》原文賞析
忘年爾我重交情,論事相同見老成。月到廣除寒有色,鴉歸疏柳夜無聲。三農最苦江南稅,百戰方休海上兵。歲暮銀臺應感嘆,幾人封事為蒼生。
謝榛和左通政司李子漸政見相同,私交甚厚,“桂花相對夜,烽火共憂時”(《秋夜柬李通政子漸》),就是這種友誼和情感的寫照。李孺長是李子漸的兒子,這首詩記敘了詩人和李孺長深夜談心的情景,從中揭露了明王朝苛稅盤剝、朝政腐敗、寇患不絕的黑暗現實,表現了詩人同情人民、關心國事的正義感和責任心。謝榛這首詩,從內容看,當作于明王朝平倭取得勝利的嘉靖四十三年(1564)后不久。
全詩緊扣題面寫了詩人和李孺長的一場夜話和由這場夜話引發的對左納言李子漸的懷念。詩人就“話”起筆,由話及人,由人及景,融記事、議論、寫景、抒情于一爐,真摯古樸、十分感人。
詩的上半首寫“夜話李孺長書屋”的具體情景。詩人用形散神不散的表現手法,不直寫“夜話”的內容,而著重寫夜話雙方之人,以及他們在夜談時的氣氛。謝榛比這場夜話的對方李孺長要高一輩。由于政治上的見解相同,他們卻成了忘年之交。“忘年爾我重交情,論事相同見老成。”首聯便展示了兩代人親密無間的融洽關系,而且說明了“論事相同”是這種親密關系的基礎。
頷聯就視覺、聽覺兩個角度,寫“夜話”的環境。這是一幅生動感人的畫面:寒月已把它的清輝灑滿在書屋外寬闊的臺階上,那棲宿于疏柳枝頭的寒鴉,大概也早已進入了夢鄉。它們寂靜無聲,只留下點點黑影。但是,這一切都未引起書屋中夜談人的注意,他們似乎忘記了時光的流轉,在這萬籟無聲的深夜里,仍在忘情地評點著天下大勢,為國事日非、民不聊生而激憤、焦慮和憂傷。
詩的下半首轉入對這場“夜話”內容的正面描寫。“三農最苦江南稅,百戰方休海上兵”,是此詩主題突現的焦點。詩人把它安放在頸聯的位置上,把首聯看似“宕開”之筆,陡然收住、直切題面,點出這場夜話的中心話題。“三農”本指居住在平原、山地、沼澤三類地區的農民,這里是泛指所有農民。嘉靖年間,官場貪污成風,軍費支出浩大,造成明王朝財政的極度困難。由于明朝地主豪紳享有豁免賦稅、徭役的特權,因此,政府就只能把財政危機轉嫁給廣大農民。嘉靖三十年(1551),明王朝在南畿、浙江等州縣增賦二十萬,稱做“加派”。嘉靖二十六年(1557),又在江南等地增稅銀四十萬,叫做“提編”,其后又有箕斂、派括、算稅契、折民壯等加派項目。可見嘉靖年間,江南地區的廣大農民,在苛捐雜稅的壓下,完全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頸聯出句就揭示了這種橫征暴斂給江南農民帶來的不堪忍受的苦難,表現了詩人對廣大貧苦農民的同情和關懷。嘉靖時,由于政治腐敗,經濟萎縮,邊防松弛,因此對東南沿海的倭寇與中國海盜相勾結而形成的倭患也是征討無力。明王朝耗費了大量軍費,拖延了很長時間,才取得了抗倭戰爭的勝利。“百戰方休海上兵”,既是這種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又寫出了詩人對明王朝抗倭無能的諷刺和不滿,表現了詩人對國事深重的憂慮和關切。
尾聯用問句方式,寫詩人對朱明王朝官場的貶斥和對李子漸的贊揚。“銀臺”原是宮門名,宋代于門下省置通進銀臺司(簡稱銀臺),掌奏狀案牘。明通政司職責與之相當。故通政司也稱為“銀臺”。詩中借指李子漸,因他曾在銀臺任通政使職。“封事”指密封的奏事。古代百官上書奏機密,為防泄露,用皂囊封緘進呈,故稱封章。通政使本是言官,相當于古代的“納言”。《尚書·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聯命。”詩題中的左納言,就是指左通政使李子漸。李子漸身為納言,對百官上封章的情況是最清楚的。當時,國事日非,滿朝文武卻大多是蠅營狗茍,很少有人能為黎民請命:“歲暮銀臺應感嘆,幾人封事為蒼生?”李子漸和謝榛政見相同,詩人推己及人,想象中那兩鬢染霜的李子漸大概正在為這種情況而感嘆吧!“幾人封事為蒼生?”問得沉重、痛切,它把詩人自己以及一切愛國的志士仁人的悲憤之情都凝集在這一深重的喟嘆中了。讀之令人扼腕!
全詩以“夜話”統攝全篇,把對國事的感慨,對人民的同情,對摯友的懷念凝聚為一個融渾的整體。造境古樸,不加藻飾,全憑一“真”字取勝。“時江南增稅,海寇方息,山人感事及之,非泛作憂時話。”(《明詩別裁》)沈德潛這一評語可謂中肯之語。
上一篇:古詩《曹學佺·夜泊彭山江口》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程恩澤·大雪望嶧山湖》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