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李贄·獨坐》原文賞析
有客開青眼,無人問落花。暖風熏細草,涼月照晴沙。客久翻疑夢,朋來不憶家。琴書猶未整,獨坐送殘霞。
這首寫獨居生活的五言律詩,較為集中地反映了李贄精神世界中恬淡、寧靜、孤寂、曠遠的一面。
首聯(lián)泛寫獨居生活的內(nèi)容: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來做客,我便欣喜熱忱地接待他們;無人登門,我則在園庭中徜徉盤桓,憑吊落花。“開青眼”用的是魏晉名士阮籍故事,阮籍不拘禮教嫉惡如仇,善作青白眼,見凡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好友相訪,則大悅,對以青眼(見《世說新語·簡傲》)。李贄一生亦獨行不羈,痛恨假道學,因而詩之首句無疑是以阮籍自比,雖只說對客開青眼,亦暗含有對世俗之人白眼相向的狂傲之意。“問落花”,自然指晚春之時對零落殘花的傷吊,但細味全詩,這里的“問落花”并無什么傷春意緒,只是說與自然親近,忘懷世事而已。頷聯(lián)便承此寫下去,描繪大自然的美及帶給人的撫慰: 白天陽光明麗,暖風吹拂,草地蒸騰出清新芬芳的氣息; 夜晚皓月當空,天無片云,月亮在河邊的沙地上泛起清涼的銀光。上句寫嗅覺,下句寫視覺,都充溢著清爽、寧靜的氣氛,表現(xiàn)了作者心靈與自然的契合。
頸聯(lián)一轉(zhuǎn),寫長期漂泊在外,對于家鄉(xiāng)與家人的思念: 初離家園,倒實實在在有去鄉(xiāng)之感; 客居既久,反倒覺得家鄉(xiāng)生活恍若昨日,而漂泊生涯卻似一場夢幻。朋友來時,晤言一堂,暫時抑制了對家人的思念; 獨處室中,卻難以免卻思親之苦,上句以不真實之“疑”,寫了最真實的感覺,正因為時時念著家鄉(xiāng)親人,所以最真切的是昔日的鄉(xiāng)居,而客居反倒若夢了。不是長期漂泊而又對家鄉(xiāng)親人懷有最深感情的人,大概很難有這種體驗。下句以朋來時的“不憶” 暗寫獨居時的苦憶。同首聯(lián)的 “有客”一樣,“朋來”也只是無人和獨處的陪襯,重點是寫后者。李贄一生,長期在外漂泊。自二十九歲中舉人仕后,只有嘉靖四十二年(1563)祖父去世時曾回福建家鄉(xiāng)安葬祖先三代靈柩,在家鄉(xiāng)呆過三年。而和家人的分離更是漫長,一次是這三年中妻兒留在河南,待及聚首,兩女兒已因饑餓死; 一次是萬歷八年(1580)他姚安知府任滿,到湖北麻城芝佛院削發(fā)為僧,妻子便回到家鄉(xiāng)泉州,至死不曾再晤面。而李贄雖身居佛院,卻并未受戒,更不是六根清凈四大皆空,對于家人他是始終懷念的。妻子死訊傳來,他還寫下了六首文字凄愴的悼亡詩,本詩所寫既是客居且又與家人分離,當是為僧以后之作。
尾聯(lián)點題,再寫獨居生活的寧靜與心境的淡遠。或撫琴,或讀書,不覺時光又過,抬頭只見殘霞滿天,于是來不及收拾琴書,便又外出獨坐,凝情自然,送晚霞消逝了。詩并沒有提及此時的心境,但讀者從獨坐送殘霞的身影上,可以體味得到詩人曠遠、寧靜、超脫的胸次,它使人聯(lián)想到魏晉詩人嵇康“目送飛鴻,手揮五弦”的那種境界。
與上述內(nèi)容一致,本詩在風格上輕微淡遠樸實自然,近于田園詩。它沒有濃麗的色彩,沒有雕琢的詞藻,沒有濃烈的感情宣泄,可謂色淡,語淡,境亦淡,然而詩人深摯的感情,曠遠的胸襟,都盡寓在這淡淡的風格之中了。
上一篇:古詩《高旭·愛祖國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袁枚·獨秀峰》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