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蛇歌飲鄒南皋作①
洞庭長蛇一夜枯②,千人萬鬼驚歡呼。嶺表流人歸滿涂③,今君奉詔來上都。憶昔投荒向萬里,聞君母老復(fù)無子。君不識我我愛君,常恐一旦含冤死。天摧地折白日墮,命寄群虎欲誰恃?魚龍送君置我前,落日開筵面秋水。平生結(jié)交盡賢豪,昨見吳趙今見爾④。君亦先曾知我名,獄中得自艾先生⑤。公等袞袞皆大用⑥,海內(nèi)何愁更不平。長跪進君黃金杯,悲風颯颯從天來。欲飲不飲何為哉?不見爾鄉(xiāng)劉侍御⑦,白骨今為螻蟻胾⑧。
①長蛇,古人常以封豕長蛇比喻首惡人物。鄒南皋,鄒元標,字爾瞻,別號南皋,吉水(今屬江西)人。 ②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之北,這里借喻張居正故鄉(xiāng)湖北江陵,古皆楚地。 ③嶺表,嶺外,即嶺南。涂,通“途”。 ④吳趙,吳中行,字子道,號復(fù)庵,武進(今屬江蘇)人。趙用賢,字汝師,常熟(今屬江蘇)人。 ⑤艾先生,艾穆,字和父,平江(今江蘇蘇州市)人。作者的老師。這句意謂,鄒元標知趙南星之名,是元標在獄中時艾穆告訴他的。 ⑥袞袞,相繼不絕貌。杜甫《醉時歌》:“諸公袞袞登臺省。” ⑦劉侍御,鄒元標同鄉(xiāng)劉臺,因劾張居正,戍廣西,至途中暴卒。次句中的“萬鬼”即包括當時一些死者。參見本書湯顯祖《甲申見遞北驛寺詩……》。 ⑧胾(zì),大塊的肉。
【說明】 萬歷五年(1577)九月,首輔張居正父喪之訃至京,按例,居正應(yīng)去職奔喪。其友好李善孜等卻倡奪情(不去職而素服辦公)之說,居正便吉服視事。于是編修吳中行、檢討趙用賢、刑部員外艾穆、主事沈思孝合疏抨擊居正忘親貪位。居正大怒,中行等四人同時受廷杖,中行、用賢即日逐出國門,他人不敢候視。艾穆、思孝還被加上鐐鎖下獄,三日后,乃起解充軍,以門板抬之出城。穆戍涼州(今甘肅武威),創(chuàng)重不省人事,復(fù)蘇后始達戍所。趙南星《與艾先生》書中,故有“君錫至汝南,稱有使自隴來,知老師創(chuàng)已平”及“探虎穴、犯龍頷而不死,豈徒有幸哉”語。
當吳中行等受廷杖時,鄒元標從政于刑部,乃抗疏切諫。元標俟杖畢,取疏授中官,假意說:“此乞假疏也。”及疏入,亦遭居正之怒,杖八十,謫戍貴州都勻衛(wèi)。
張居正卒后,人亡勢失,被削職抄家,吳、趙、艾、鄒等皆復(fù)官。
奪情案發(fā)生時,趙南星任刑部主事,但未參加此一事件,故詩中有“君不識我我愛君”語。但張居正臥病時,朝士群禱,南星與顧憲成、姜士昌戒勿往,并作“二豎能憂國(實是對張居正的詛咒),千官為祝年”詩。至天啟時,則與鄒元標、顧憲成為東林黨重要人物,世以漢末“三君”比之,稱為東林三君。
南星《鄒爾瞻先生文集序》有云:“憶昔癸未,晤先生于天津,作長歌贈之,今四十年矣。”則此詩為萬歷十一年癸未(1583)作,即居正逝世第二年,故首句云“洞庭長蛇一夜枯”。時鄒元標方任吏科給事中。
張居正在歷史上的功過,史家已有公允的評議。奪情一事,就今天來看,原是無關(guān)大計,但就當日居正處心而言,未始不是出于貪位戀權(quán)的私欲。談遷《國榷》卷七十云:“故事,首輔去位三日,次輔遷坐左,僚屬緋而謁。(次輔)呂調(diào)陽雖不遷坐,竟受謁。居正謂:我尚在,不少顧忌,如一出春明門(指出京城),寧我入乎?”其心事可見。其次,此中還暴露了晚明文官之間的朋黨傾軋,日益深化。談遷又批評上疏阻止奪情諸臣也失之偏激,使張居正太難堪。其論不為無見。
上一篇:《送練中丞遺裔歸家有引》明代詩賞析
下一篇:《題李白問月圖》明代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