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厲鶚·靈隱寺月夜》原文賞析
夜寒香界白,澗曲寺門通。月在眾峰頂,泉流亂葉中。一燈群動息,孤磬四天空。歸路畏逢虎,況聞巖下風(fēng)。
靈隱寺在杭州西湖西北靈隱山麓,始建于東晉咸和二年(326),前臨冷泉,面對飛來峰,古木掩映,山巒疊翠,清嘉無比,是西湖游覽勝地。厲鶚這首詩描寫靈隱寺清幽靜謐的月夜景色,詞潔意孤,頗有獨得之趣。從詩中“夜寒”、“亂葉”兩個詞語看,詩當(dāng)作于深秋。
起筆扣題,未及月亮,先寫月色。“香界”,佛家語,后來成為寺院的代稱?!耙购笔撬校跋憬绨住笔撬姡娝兄g又包含著內(nèi)在的因果關(guān)系。月輝流瀉在寺院中,地上像落了一層白白的薄霜,使人感到本來已具寒意的秋夜更加寒冷。“白”字出語極淡,卻深厚有味,很容易啟迪讀者聯(lián)想到“明月皎夜光”、“疑是地上霜”等詩句,仿佛自己也隨著詩人步入清涼之境。次句是“寺門通曲澗”的倒裝語。正因為月光如此皎潔、明亮,詩人才能透過寺門清楚地看見曲曲折折的山澗。故一、二句之間也是一種因果關(guān)系。
三、四句分承一、二句,繼續(xù)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寫月夜見聞?!霸略诒姺屙?,泉流亂葉中?!边@是全詩最富意境和美感的佳句。明月在天,眾峰相攀,是幅靜態(tài)畫面;泉水流淌于亂葉之中,一則打破了秋夜的靜謐,給畫面平添了動蕩不平的聲勢,二則以動襯靜,使得靜謐的月夜顯得愈益空寂。聯(lián)系一、二句,此時的詩人已不在院中,而當(dāng)在寺門外。他一會兒佇望,一會兒諦聽,俯仰之間,盡得妙趣。
接著詩人的視聽由寺外再轉(zhuǎn)向寺內(nèi):“一燈群動息,孤磐四天空?!薄耙粺簟笔侵杆吕锏拈L明燈。“群動息”是挪用陶潛《飲酒》詩中“日入群動息”后三個字?!八奶臁?,也是佛家語,即四禪天,此指整個天空。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夜?jié)u漸地深了,只有寺里的長明燈還在亮著,一切都歸于沉寂;僧人誦經(jīng)時敲響的銅磬聲,悠然遠出,上徹天空。這里,詩人把見、聞、感受和想象糅合在一起,通過對襯,著力渲染山寺所特有的清穆、寂寥的氣氛?!盁簟倍弧耙弧保绊唷倍弧肮隆保朐~中微微表露了詩人孤獨無傍的惆悵心境。山寺的氣氛如此,自己的心境這般,似可適意,亦不便久留,于是他想到了離歸。
末二句用進層的手法寫出寺的夜風(fēng)。靈隱山本名武林山,傳說五代吳越時有異虎出此山,故又別稱虎林。“歸路畏逢虎”一句可能與這個傳說有關(guān),不過此處強調(diào)的并不是虎,而是風(fēng)。俗謂“云從龍,風(fēng)從虎”。詩人想到歸途有虎出沒,心中已不免憂懼,加之巖下風(fēng)又一陣緊似一陣地呼呼作響,就更使他感到驚恐不安了。上句把前六句作一收束,以“畏”字逗下;結(jié)句以“況聞”翻進一層,引出“巖下風(fēng)”。這樣一來,“畏逢虎”的心態(tài),就有力地襯托出“巖下風(fēng)”的凄緊,暗中回扣了開頭“夜寒”二字,做到了首尾照應(yīng),一氣回環(huán)。
劉熙載謂:“詩要超乎空,欲二界??談t入禪,欲則入俗?!?《藝概·詩概》)這話是就詩的思想性而立論的。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入禪”之詩其所以不好,是因為它易使人產(chǎn)生消極避世思想,消磨奮發(fā)有為的精神。但若就反映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多樣性來說,此論亦未免絕對化。佛家講究“空寂”二字,佛心空寂,佛境自然也是空寂的。厲鶚這首詩,正是通過對靈隱寺月夜各種景色和感受的抒寫,突出了山寺空幽冷寂的環(huán)境與氣氛特征,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詩的成功在此,不足亦在此。由于詩人過分地追求空寂的境界,遂使詩“失于神骨不俊,氣格不高,力量不厚”(朱庭珍《筱園詩話》語)。這大概是不食人間煙火一類詩歌常見的通病。
上一篇:古詩《江湜·湖樓早起》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顧炎武·燕中贈錢編修秉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