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李謫仙。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并“好劍術”。他相信道教,有超脫塵俗的思想;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他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李白約在二十五六歲時出蜀東游。此后10年內,漫游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長安,李白認為施展抱負的良機到了,唱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而馳馬入京。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世稱“李翰林”。不滿2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于成熟。此后11年間,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游,“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天寶三年,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會面。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次年12月他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愿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觸怒肅宗被殺后,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他在途中遇赦得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李白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準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他在他的從叔當涂(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其詩內容豐富多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抒發不滿黑暗現實,希望為國立功之情。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敗,進行了廣泛的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2。表現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這種內容常常結合著對統治者的批判。3。描繪自然風景, 抒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4。投贈友人的作品表現了日常送別、相思之感,感情深摯,形象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
李白詩歌中大量采用夸張手法和生動的比喻。他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其十五),刻畫他長安政治活動失敗后深廣的憂思,是廣泛流傳的名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寫仕途艱難,懷才不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寫朋友間的深厚友誼等,都以鮮明突出的形象打動讀者。李白詩歌的想象是很豐富和驚人的。他的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以奇特的想象表現了對詩友的懷念。《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則借助于神話傳說,構造出色彩繽紛、驚心動魄的境界。李白豐富的想像力在篇幅較長的七言歌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是繼屈原之后出現在我國詩壇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
在體裁方面,李白擅長形式比較自由的古詩和絕句,他的七言古詩(包括樂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很大的創造性。他的詩寫景則雄偉壯闊,氣勢磅礴,色彩繽紛,抒情則感情奔放激蕩,激越起伏,變化多端。其詩歌語言的最大特色具體表現為語言直率自然,音節和諧流暢,渾然天成,不假雕飾,散發著民歌的氣息。他的七言古詩的語言不僅明朗自然,更以雄健奔放見長。李白詩歌對后代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
入選教材作品
1。《渡荊門送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教材八年級上冊,語文出版社教材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三冊)
2。《行路難》(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教材八年級下冊,語文出版社教材九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五冊)
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語文出版社教材七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三冊)
4。《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六冊)
上一篇:曾鞏(北宋)
下一篇:關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