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吳偉業·悲歌贈吳季子》原文賞析
人生千里與萬里,黯然銷魂別而已。君獨何為至于此? 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十三學經并學史,生在江南長紈綺。詞賦翩翩眾莫比,白璧青蠅見排抵。一朝束縛去,上書難自理,絕塞千山斷行李。送吏淚不止,流人復何倚?彼尚愁不歸,我行定已矣。八月龍沙雪花起,橐駝垂腰馬沒耳。白骨皚皚經戰壘,黑河無船渡者幾!前憂猛虎后蒼兕,土穴偷生若螻蟻。大魚如山不見尾,張鬐為風沫如雨。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晝相逢半人鬼。噫嘻乎悲哉!生男聰明慎勿喜,倉頡夜哭良有以。受患只從讀書始,君不見,吳季子!
這首七言古詩作于吳兆騫被流放時。吳兆騫(1631-1684),字漢槎,江蘇吳江人。清順治十四年丁酉(1657)舉人,吳以科場案逮系,遣戍黑龍江省寧古塔,居塞外二十三年,后經友人營救,得贖歸。稱“季子”以其行次在后,并暗用《公羊傳》“季子弱而才”之意。題目冠“悲歌”二字顯示了主題,全詩感情深沉,如泣如訴,對吳兆騫所蒙受的冤屈和遭受的苦難,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并透露了對清朝殘暴統治的憤慨。吳偉業在科場案中有贈陸慶曾詩,有贈孫承恩及其弟孫旸的詩,均不及《悲歌贈吳季子》,這首詩可以說是這類詩中的絕唱。吳兆騫之名膾炙于世人之口,實由此詩始。
詩的開頭五句,詩人飽蘸感情筆墨,發出強烈的感嘆。前兩句語出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意謂人生途中,最使人傷痛的莫過于遠離故鄉,告別親人。后三句,“君獨何為至于此?”是說萬想不到像你這樣的人,竟會落到如此地步。“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流放的去處窮山惡水,荒漠凄涼,你在那里將要受到種種摧殘,度過那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非人非鬼的漫長歲月。這是多么令人揪心的事啊!
接著就是實寫。先寫吳兆騫的出身、才華和受誣。吳兆騫出身江南富貴人家,十三歲學經學史,詞賦文采無人能比。正是由于才華出眾而受到打擊排擠。“白璧青蠅”語出陳子昂《宴胡楚真禁所》:“青蠅一相點,白璧遂成冤”比喻好人為讒言小人所誣。一旦捆綁去了,就無法分辯,等待著的厄運是流放到行客不至的遙遠邊塞。次寫吳兆騫行前情景: “送吏淚不止,流人復何倚?彼尚愁不歸,我行定已矣。”押送的官吏且流淚不止,流徙者更無指望了。他尚且愁著不能歸來,我這次去一定要死在戍所了。這里寫出了流徙者不能生還的愁苦心情。再次寫寧古塔流放地的惡劣環境,一幅邊塞荒漠可怕的圖畫立現眼前。“八月龍沙雪花起,橐駝垂腰馬沒耳”是寫塞外沙漠中大雪飛舞,積雪之深。“龍沙”指白龍堆沙漠,泛指塞外沙漠。吳兆騫《天東小紀》:“沙林東八十里為寧古塔,臨江而居,以木為城。地極寒,八月即雪,清明冰乃解。”八月江南正是天高氣爽,景色宜人之際,而在邊塞沙漠已是冰天雪地,久居江南的吳兆騫怎能習慣如此惡劣的氣候呢?“白骨皚皚經戰壘,黑河無船渡者幾!”這里的古戰場白骨皚皚,黑龍江上無船無渡,人煙稀少。“前憂猛虎后蒼兕,土穴偷生若螻蟻。”這里有兇猛的老虎和犀牛,流徙者只能像螻蟻一樣生活在土穴中。周輝《南燼紀聞》:“北土極寒,必掘地作穴以居,深五七尺,晝夜伏其中。”這里還有可怕的鯨魚,“大魚如山不見尾,張鬐為風沫如雨”,翻江倒海,煞是駭人。“日月倒行入海底”,這里幾乎分不清白晝黑夜,日月似乎都沉入海底了。“白晝相逢半人鬼”,白天人們相逢似人非人,似鬼非鬼。這里極言流徙者非人生活的困苦。詩的末尾,詩人發出深深的感嘆。“生男聰明慎勿喜,倉頡夜哭良有以”,生了聰明的男孩也不必高興,昔日倉頡造字有鬼夜哭真有道理。為什么呢? “受患只從讀書始,君不見,吳季子!”吳季子受誣流放就是樣子啊!生男聰明應該歡喜而不必歡喜,倉頡造字而有鬼夜哭,讀書竟與受患聯系在一起。這種不正常現象,正是由于統治者的殘暴統治造成的。詩人在感嘆中有憤怒,在憤怒中有感嘆,同情與憤怒溢于言表。
上一篇:古詩《趙雍·思歸》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李慈銘·惠山游記》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