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曹壽銘·得子久閩中書感賦》原文賞析
云樹隔江關,霜高夢百蠻。朝聞南雁下,忽報一書還。會發甌寧道,言尋邵武山。因依誠得地,所惜鬢毛斑。
詩人的老朋友子久到福建游幕依人求職謀生去了,友情深厚的朋友一旦分別,不免格外思念。一天,忽然接到朋友寄自福建的來信,禁不住憂喜交加,感而賦詩。
首聯寫自己日夜思念朋友。“云樹隔江關,霜高夢百蠻”,“云樹”,指遠望山上云遮霧繞的樹; “江關” 即江南。杜甫《詠懷古跡》: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仇注:“庾信初在江南,江關正其地也。”此指詩人家鄉所在地浙江會稽 (今紹興),與下文百蠻相對。霜高點明時值深秋;百蠻舊指與華夏對稱的南方少數民族,此借指福建。全聯意謂,詩人思念朋友,天天引頸南望,但是,遠方山上那云遮霧繞、朦朦朧朧的樹擋住了視線。是啊! 詩人所在的浙江同友人所在的福建兩地之間,不知隔著幾多山、幾多水,又怎能望得見呢?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晚上,詩人托夢給遠在福建的朋友,時值深秋,天氣漸涼,游幕求職之事怎么樣了?兩句雖是寫景敘事,卻深深地浸透著詩人對朋友的思念關切之情。有了首聯的日望夜夢,下聯的 “聞雁”、“書還” 皆有了依據。
頷聯緊承首聯,“朝聞南雁下,忽報一書還”,“南雁”指秋天由北向南遷徙越冬的大雁。詩人仰望南天,聽大雁聲聲鳴叫著向南飛去,心想,古人有借雁傳書之說,大雁能否替我給遠方的朋友捎去一封信呢?然而,大雁并不領會詩人的心意,沒有停下它們的翅膀,更何況,朋友去后,音信杳無,行蹤不詳,即便大雁愿意傳書,書信又送達何處?想到這層,詩人心中不免更添一重惆悵。正在百無聊賴之際,忽然接到朋友的來信,詩人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一個“忽”字傳達出詩人喜出望外的心情。“一書還” 與 “南雁下”相對,點明這是南方來信,用筆簡練,表意貼切,并為下聯張本。
頸聯便緊接“一書還”,寫詩人急切地展讀來信。“會發甌寧道,言尋邵武山”,“甌寧”即今福建省建甌縣,“邵武” 即今福建省邵武縣。朋友在信中告訴詩人,已經決定到邵武游幕依人,眼下正從甌寧出發,往邵武方向去。信中內容自然不止一事,詩人僅擇此敘說,表明他最關心的是友人游幕求職之事是否有了著落。
末聯為朋友感到欣慰和惋惜。“因依誠得地,所惜鬢毛斑”,“因依”指游幕依人,“得地”即得所。詩人為朋友感到欣慰的是,朋友到邵武去可以找到一個好的靠山,就像杜甫遇到了嚴武一樣,如魚得水,得其所哉。想必當時的邵武幕府也是一位嚴武一樣的禮賢下士、喜接賓客的官僚,詩人才有這樣欣慰的感覺。然而,樂極生悲,詩人想到朋友貧窮潦倒一生,到老仍然離鄉背井,游幕依人,雖然現在可望找到一個好的靠山,但可惜已經雙鬢花白、時不我待了。全詩就在這種既欣慰又惋惜的氣氛中結束,留給讀者無盡的回味。
詩人的同鄉著名學者李慈銘曾分析此詩的藝術特色說:“起結旋折,純乎大家,可稱四十賢人矣。”所謂“起結旋折”,是指詩中情感的起伏不平。具體來看,首聯望斷云樹、夢寄百蠻,是憂;頷聯聞雁書還,則由憂轉喜;頸聯誦讀來信,是喜;末聯欣慰惋惜,又由喜轉憂。情感的脈絡在字里行間運行,渾灝流轉,感人至深。所謂“四十賢人”,是指此詩錘煉字句的精工穩切。以圣賢喻字,始自五代人劉昭禹,其云:“律詩最難工,五十六字皆如圣賢,中有一字不經爐錘,便如一屠沽兒廁其間也。”劉氏指七律而言,故稱“五十六字皆如圣賢”;本詩是五律,故稱“四十賢人”。僅以詩中“忽報一書還”的“忽”字為例,惟有這個“忽”字,可以傳達出詩人喜出望外之情,試換用其他字,竟移易不得。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有“劍外忽傳收薊北”之句,兩詩的“忽”字用法全同,都能恰切地表現出那種突然得到意外好消息時欣喜若狂的心情。通過與詩圣用字的比較,我們更能體會到本詩字句錘煉的精工。
上一篇:古詩《黃景仁·歸心》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趙雍·思歸》原文賞析